勞動力、近三十萬的年輕女子,還額外賺了四十億錢。這件事情就很奇怪,朕認為我們要需商討下為什麼?”
“為什麼錢越打越多?這個和我們以往的判斷不同啊,以往我們都認為國力雖強。久戰必弱,其實這肯定是一個錯覺,因為以往我們打的都是內戰。打完之後,土地是得到了,可當地的財物還是當地的,自然是越打越窮了,現在打瀛州就揭示一個問題了,打內戰是肯定虧,但打外戰不會虧,不僅有土地和勞動力,連軍費都可以依靠當地財物進行補充,甚至還賺的多!”
荀彧道:“只是這樣一來。夷族皆不服大漢!”
劉協反問荀彧道:“為什麼要讓夷族服我們大漢帝國?僅僅因為我們是一個開化之國,孝武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讓大宛國服我們大漢。出動十萬人長征跋涉,耗財無數,連續幾次大戰便將大漢百年積累的財富耗空!”
復站起身,大喝道:“朕不要那些外族服我大漢,朕要他們怕。怕到再也不敢和我大漢為敵!”
“朕的《治國論》說地很清楚,對大漢帝國而言,朝廷和皇廷的德有其雙面性,對內部少數民族和子民,我們要講德。使子民獲益,朕在《管籌學》中也說得很清楚,‘凡民之獲益,則順於管;凡民之遇損,則溢於管’,所以在對內的管治上,我們各個中央機構和地方機構都要講究德法同施,以德順民,以法益民,德政使子民安順,法政使子民獲益,這才是帝國穩定的基礎;只有帝國本身穩定,我們才能對外開拓,只有對外開拓,我們才能獲益更多,我們不要指望在子民身上得到什麼,我們應該考慮在外族身上得到什麼,這才是帝國強大的基礎。”
陳群看荀彧還要再諫,急忙示意他不要說話,搶先道:“皇上所言甚是,然我大漢帝國有今日之盛,亦多為內治之功!”
劉協冷笑道:“今日的大漢帝國算是強盛嗎?在朕的心中,今日的大漢帝國只能算是起步之階,二十年後,朕要諸位看到一個更強盛的大漢帝國,屆時,你們就會明白一個帝國強盛的基礎為什麼在外族身上。”
陳群和其他人都很難見到劉協這種硬話,不僅口氣很僵硬,而且所說的內容也是強硬的利害,各自心中都有些怯意。
劉協見眾人立刻冷清下來,沉默良久,忽然大笑道:“諸位大可放心,只要朕在,必能讓諸位看到一個更強大的大漢帝國!”
陳群笑道:“皇上心胸遼闊,懷有大志,此乃大漢之福,臣等無一不即敬又幸之!”
其餘諸人亦連連稱頌,劉協淡淡一笑,卻知道他們各自都有敷衍之意,只有賈詡和龐統等管軍之人,眼中流露地神色極為坦然,心中也暗自寬慰,只要有他們支援下去,更強大的帝國就可以實現,至於陳群等人畢竟管文事為主,只要各自安份職守,使大漢內部穩定就可以了。
劉協將話題一轉,道:“瀛州的治理上也有很多問題,瀛州這個地方平原上,不過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平原之地外就有非常不錯的港口,所以移民過去的漢人就集中在平原之地,至於那些山的可以慢慢開拓,首先在當地的平原上立足,建設好不錯的海港,實現和大漢中原的貿易。”
“此外,統帥府對安州和泰州地戰事要儘快制定規劃,現在瀛州的問題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了,也就是明年這個時候就完全結束,大軍就要南下南海郡,首先目標是地理更優越的泰州,根據太學府的報告,大家應該可以清楚,如果泰州治理的好,一個泰州就可以支援整個北方的糧食需求,相當於三分之一大漢子民的糧食需求。”
“治略府在統帥府提交規劃後,也要將軍費預算計算出來,準備撥付,這是大漢頭等大事,可以想象,得到泰州之後,只要治略府悉心治理,大漢的國力可以提高三成。”
說到治理泰州,蔣琬就來了興趣,他興致勃勃地說道:“臣也看過軍機院和太學府提供的泰州地理呈報,對泰州的治理倒是有不少想法,只是泰州的地理和揚州很相似,但是它的水域和氣候條件更優越,非常適合大面積推廣水稻,只是有一個問題,這需要大量的人口,這些人口從哪裡來呢?”
劉協笑道:“放心吧,朕心中早已經有了策略,諸位只要按步驟走下去,朕可以保證人口和勞動力都不是問題。”
蔣琬笑道:“臣知道聖上必有良策,只是這泰州人口需求非常大,僅非幾十萬就可以解決的,按臣依照揚州的計算,至少需要人口八百萬才能完全發揮泰州的作用!”
劉協呵呵一笑,道:“朕可沒有辦法解決八百萬人口,三百萬還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