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1部分

皇帝陛下不緊不慢的聲音在湖畔迴盪,太監們自然只有躬身領命的份兒,但此時,沈鶴腦門上已經浮起了一層薄汗,侍立一旁的李士芳,雙手攏在袖子裡面,卻是緊緊握成了拳頭,身子已經有些微微的顫抖。

都是加恩,但裡面的意味,兩位身在朝堂的近臣又怎麼會不明白?

心裡差不多都是一個念頭,皇帝陛下心意已定,這些老臣們怕是要糟糕了。

皇帝陛下的手段還是那樣婉轉,當然,這是每一位英明帝王必定會具備的素質,不過再是婉轉,對於幾位老臣而言,結果都是一樣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親眼見證了這個過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景興年間的老臣,終於要退出這個精彩而又兇險的朝堂了。

只是不知道種大將軍到底在奏摺裡說了些什麼,竟然使得皇帝陛下當即下了這樣的決心……

而皇帝陛下還沒有說完,“傳旨到中書,把大理寺少卿張世傑加入出巡名錄……”

“傳旨,速召晉國公趙石入宮見駕……李愛卿……”

“臣在。”

“傳旨給殿衛,宮門御衛,屯衛,各自駐守,無朕旨意,擅離職守者,按謀逆論處,傳旨羽林衛,要李將軍親自坐鎮,換防京師四門。”(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結果

大秦成武七年,春。

紛紛擾擾的長安猛然便安靜了下來。

對於大秦朝堂上的文臣來說,就好像一段進行的好好的文會,還沒來到味道最濃烈的那一刻,主人卻先離了席。

當然,這個比喻並不算恰當,實際上的情形要嚴重而且驚悚的多的多。

聖旨一連串的下到中書,正摩拳擦掌間的中書老臣們當時便面如土色,還沒等他們在惶然間,品咂失敗的味道的時候,他們便陷入了更大的恐懼當中。

因為同時聖旨已經去到了各部京軍當中。

更讓人驚恐的是,已經被排除於京師之外,差不多淪為晉國公私兵的羽林衛拔營而起,接管了京師四門。

很多人在得到這個訊息的第一時間,便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長安之變,再聯想到如今的朝局,以及大將軍攜家眷出城郊遊之事,於是,驚恐開始在心中蔓延。

不過,沒等朝堂產生什麼振動,各種各樣的謠言傳的滿城紛紛的時候,晉國公趙石回了長安城,並直接入宮見駕去了。

這樣一來,許多人便心安了不少,他們一邊在心裡唸叨著,還好還好,不是兵變,大將軍趙石也沒有被逼的狗急跳牆,那麼長安之變那樣的慘事,也就不會於此時重演。

一邊則不錯眼的盯著動靜,等待著風雨來臨的那一刻到來。

這一天,對於朝堂上下眾多的文臣們來說,就像等待判決的囚徒一般。都知道結果不會很好。但卻只有宣判之後。才能知曉結果到底有多壞。

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煎熬,而這一天,也變得分外的漫長。

朝爭到了此時,勝敗已是瞭然。

實際上,大秦成武七年這場朝爭,開始的有些莫名其妙,結束也很突然。很多人在回憶大秦成武七年這場文武之爭的時候,多數會有一種,大秦的朝堂之爭,並不十分成熟的感覺……

但只要知道其中諸般隱情以及聯絡到大秦當前的局面,其實也就不難理解,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實際上是早已註定的事情,有有跡可循的。

因為大秦在這個時節,是皇權最盛的時候,即便是大秦開國太祖年間,和此時也無法相比。

幾位身經百戰的大將軍。或內或外,各個城府森嚴。功勳赫赫,而在他們之上,卻還有著深受皇帝陛下信重的晉國公趙石。

大秦從來不曾如此強盛過,軍伍也從來不曾有如此強大,同時,成武皇帝陛下對軍權的掌握,十分的穩固。

在這樣一個時節,文臣們選擇跟武臣對抗,實際上,他們對抗的卻是皇權……

這樣看來,事情的脈絡其實也就清晰無比了,文臣的失敗,在開始時便已註定了。

而再往更深的層次探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景興年間的老臣們,即便已經經歷了長安之變那樣的大事,卻還沉浸於景興年間的執政氛圍之中。

他們其中很多人,都下意識的認為,文武制衡,才是當今陛下最願意看到的事情,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他們錯的離譜。

很快,他們便嚐到了苦果……

皇帝陛下用早已顯露過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