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們的想法?
而這分田之制一下,京中大閥們震動非常,但你可曾見到像折種等將門大族有什麼舉動?不曾為的是什麼?是利益不曾被觸動,還是大家夥兒覺著軍人不能幹政?那都是扯淡,只因將軍們的目光已經望向了更加遼闊的地方,渴望著留名青史,渴望著憑藉開疆拓土之功,榮耀子孫後代,所以,他們也許根本不希望朝堂之上有什麼動說不定,必要的時候,皇帝陛下一聲令下,這些將軍們會毫不猶豫的揮起屠刀,將攔在面前的一切撕個粉碎
其實現如今這等的局面多少也與他有些干係,若非當年那一席話,景帝也不會力主出兵,而一旦出兵爭雄天下,得益的最大的自然便是領兵的將軍們,開疆拓土,留名青史等等等等,哪一樣也是難以抵擋的誘惑。
若非東征之後,又摻雜進了皇位之爭,讓領兵東征的魏王李玄道黯然回京,牽連的人也非是一個兩個,不然的話,潼關那裡絕對安穩不到今日,但之後又是平蜀之戰,雖然此戰幾經bo折,但卻也開啟了大秦上下所有人的眼界,原來這天下之地儘可取之
其實,籠統些說,這樣的戰爭,一旦有了開頭,便不會隨便停止下來,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國庫如何如何,皇帝如何如何,百姓如何如何,很多時候,渴望建功立業的將軍們才是推動這一切的罪魁禍
像折家種家,還有許多在大秦軍中根深蒂固的將門子們,現如今哪個不在渴望著戰爭的到來?
景興政革進行到今時今日,朝堂之上從來沒有消停過,但觀之於軍旅,這些年的革新舉措又少了嗎?沒有,裁撤團練,整編禁軍,京軍,bo及到鎮軍的地方也不少,但是相比政治革新遇到的種種阻力,在軍隊上,卻是異乎尋常的順利,此等軍國大事,竟然在幾年間,便已快刀斬亂麻般推行了下去,深想一下,真的是沒有人在其中受到損害?還是大家都深明大義,沒有了半點的si心?
都不是,只因為將軍們的心思已經不在這個上面,正經是在朝廷休養生息的間隙當中,儘可能快的積蓄糧草,整編軍伍,才好在即將也必然到來的戰爭中為自己甚或是家族取得應有的地位和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吧?
手握兵權的將軍的目光永遠不會離開沙場,在這個上面,趙石深信不疑。
想到這些,趙石自己也覺眼前驀然一亮,也許,那位城府深沉的陛下,就是想到了這個,才會如此吧?
雖是沒有任何根據的猜想,但很明白槍桿子裡出政權的他還是覺著不離十的,但這個跟他關聯確實不大,也沒必要與人為此爭論不休。
迎著冬末的寒風,輕輕撥出一口哈氣,點頭道:“做的不錯,但過幾日他們迴轉時,派人跟著回去瞧瞧,這般張揚,怕的就是我這位四哥得意忘形了,先生代我寫封書信,讓人傳回去,嚴厲一些,讓他小心謹慎,那裡的情形我雖未親見,但想來蠻荒世界,多數是強者為尊的,他又是漢人所以最終還要穩紮穩打,才能站定腳跟。”
南十八笑著應下,遠在吐蕃的李匪,他也是前年才知道,吐蕃由勝而衰,也不過不到百年的時光,在許多人腦海之中,吐蕃依舊是那個唐時甚至可以和漢家帝國相比的龐然大物,尤其是唐末時,也正是吐蕃極盛之時,那時的吐蕃,居高臨下,一改與唐親善的面孔,多次出兵,席捲而下,佔了大片漢家河山,於是才有了後來低地高地的分別,只因低地上多數疆土,卻本來是漢家的地方。
但讓人奇怪的情形卻是,大秦立國之後,卻從沒有正眼瞧過這個疆土廣闊,民風悍野的強鄰,這其中的緣故有許多,一個就是西夏羌人以及大秦的崛起,徹底壓制住了吐蕃的擴張勢頭。
二來呢,吐蕃也應了那一句老話,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在達到了一個巔峰之後,吐蕃國力迅速衰弱了下來,連綿不絕的內亂,貴族與牧民之間矛盾尖銳,幾乎已經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雖然佛教的湧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的進一步ji化,但卻也只是讓牧民們按照佛教的思想,讓自己的xing情更加溫順,多了些忍耐罷了,並無法根除吐蕃的社會弊端,反而讓那些貴族的貪婪之心越演越烈再有,還處在半封建半奴隸社會的吐蕃,吐蕃王朝的痼疾遠遠不止這一條,而連綿不斷的奴隸起義也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面對漸漸強大起來的大秦以及西夏兩國,吐蕃就像一個步履蹣跚的病重之人,越發顯出了自己的衰弱和老朽,若非吐蕃氣候惡劣,土地貧瘠,實非養民之所在,不然的話,定然已經成為大秦和西夏用兵的首選了,哪裡還會安然至今?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