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部分

……此猶憎酸而沃以鹹,惡淡而灌之水也。”文中說的狄牙,就是當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廚師。可見春秋時期的齊魯廚師不僅已經善於以鹽調節滋味,而且已經善於用水火變易之法,調節膳食的鹹淡,同時懂得了加鹹則愈其酸的道理。

如歷史學者錢穆指出“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飲食也不例外,起源於山東的儒家不僅塑造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國人的飲食觀。儒家學派極為注重飲食,甚至有“文明始於飲食”之說。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美食家。《論語鄉黨篇》中孔子系統全面的闡述了飲食衛生、養生、火候、刀工、調味、禮儀等方面的觀點。正如張岱《老饕集序》所說:“中古之世,知味推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二字,已得飲食之微。至熟食,則概之失飪不食;蔬食,則概之不時不食。四言者,食經也,亦即養生論也”。孔子的飲食觀奠定了未來兩千多年中華飲食最核心的審美觀念,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

……

《禮記》一書對膳、食、飲、燴、脯、羹、珍等,從原料搭配、烹調方法到調味要求,都做了專門的記述。對調味的要求是“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禮記》已基本概述了烹、煮、烤、燴、炮等多種烹調方法和要求。

由此可見,中國最早的關於烹飪理論的史料,很多都是來自山東,它們在齊魯大地廣為流傳,相沿成習,從而奠定了魯菜系的基礎。

……

在已經出土漢畫像石來看,含有庖廚內容的影象全國大約有近40 幅,山東出土20 多幅,數量居各省首位,可見漢代山東烹飪在中華烹飪中的地位。尤其是膠東半島南端諸城前涼臺出土的庖廚畫像石,這是一幅漢代墓葬中的畫像石,上面繪的是一幅很精細的“庖廚圖”。該圖石高1。52米,寬0。76米。全圖由半成品食物架、宰牲、烹製、釀造等部分組成。上端的半成品架上,懸掛著龜、魚、兔、豬等。其右為宰牲圖,描繪了處理魚、宰羊、殺牛、屠豬、殺狗、宰雞鴨等活動場面。炊羹和烹製部分,有汲水、燒火、劈柴、合面、蒸煮、烤肉等場面。此外,畫面上還有不少雞、鴨、鵝、狗等動物。從以上這幅漢墓畫像石“庖廚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早在秦漢時期,在如今的膠東半島上,烹飪原料已經十分豐富,或者說是齊魯廚師烹飪取料已相當廣泛。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廚房的工作人員,從原料選擇、宰殺、洗滌、蒸煮、燒烤等各個工作流程,都有了嚴密的分工,各司其職,有條不紊。此外,還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圖畫的下面,繪有一人坐臥於地,一女子手執烹勺在打他,還有人手舉棍棒在打他,這很可能是反映當時“執行廚房紀律”的實況寫照。過去,廚房內師傅訓斥徒弟,甚至以棍棒相加,是家常便飯的。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廚房已有了嚴格的紀律。最值得一提的還有,是畫面上出現的四十多人中,幾乎全都戴著統一形狀的帽子,可見當時某種場合下,對廚師的衣著,也有了統一的規定。還有,在山東省博物館中陳列著兩個栩栩如生的漢代廚夫俑。左邊的高0。34米,是位正在殺魚的廚師,他手握尖刀,形態自若,可見其刀工之精湛;右邊的高0。29米,是位正在合面的廚師,看來動作也非常熟練。從上述兩件文物上可以充分看出,秦漢時期山東的菜餚,在用料上,水產品已佔據重要的位置,這也正是今天魯菜用料的特點之一。

……

從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山東的烹調技術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賈思勰是山東益都人,曾擔任北魏(公元368…551年)高陽郡(今在山東淄博一帶)太守,一生注重對農業生產和農、副、畜、水等產品加工技術的調查研究和總結,並著有《齊民要術》一書。此書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最系統、最完整的一部傑出的農業和區在內的各種農副產品加工的經驗。其中僅食品加工一項,就寫了26篇之多,介紹的加工品種,就有100多種。對各類食品加工技術,如釀、煎、燒、烤、煮、蒸、醃、燉、糟等方法,都做了介紹。在調味品方面,介紹了鹽、豉、汁、醋、醬、酒、蜜、椒等。值得注意的是,賈思勰還介紹了“炙豚”(烤乳豬)、“蜜煎燒魚”等名菜的烹製方法。這說明,當時山東一帶的烹調技藝已經很全面,而這些技術,今天的魯菜都全面繼承了下來。

……

唐宋是我國古代華夏文明發展的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