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部分

一年四季,適時令而食,是順應果蔬生長規律的飲食習慣。倘食不以時,則身必有災了。孔子還曾告誡後人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簡而言之:遇到吃飯時席面上肉菜再多,亦萬萬不可只食葷膩,讓進食的肉菜超過主食的量。飲酒雖不必限量,但要自我量力適度,不能飲醉,以至神智昏亂。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無疑是有助於“養生”的。

……

以食喻禮吃飯成為孔子維護“禮法”的工作現場。《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孔子御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請用。孔子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聞之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故事說魯哀公賞賜孔子吃桃子,事先把黍子發給他,讓他用來擦桃子皮上的細毛。可是孔子卻先把黍子吃下去了,然後再吃桃子。旁邊的侍從看了都發笑。魯哀公不得不告訴他,說:“黍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擦桃子的。”孔子回答說:“我知道。可是黍是五穀之尊,祭祀的時候用它來做粢盛,桃子是六種瓜果中的下品,祭祀的時候根本輪不上。用五穀之尊來擦瓜果中的下品,上下錯位,有損於義,我怎麼能這樣做呢?”

第四百五十三章 飲食搭配

同嗜“口之於味,有同嗜焉。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意思是說人們口味偏愛還是有普遍性的,有大家一致喜歡的味道,廚師對於這種普遍性偏好的把握,可以讓五湖四海的都滿意,達到“眾口難調調眾口,一人巧作千人食”的效果。

……

知味孔子的嫡孫子思著有《中庸》,認為“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意思是說:能吃不代表喜歡吃,喜歡吃不等於會吃。能吃的人,胡吃海塞了一輩子,也未必知道自已在吃些什麼;喜歡吃的人,也僅止步於津津樂道某些口齒豔遇;真正會吃的人,卻能在尋常瓜菜中發掘出旖旎風情。

在魯菜中,有許多菜餚與歷史文化名人聯絡在一起,例如:

詩禮銀杏孔子教其子孔鯉學詩習禮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事後傳為美談,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至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治,建造詩禮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銀杏樹兩株,蒼勁挺拔,果實碩大豐滿,每至仲熟。孔府宴中的銀杏,即取此樹之果,故名”詩禮銀杏。

……

燒秦皇魚骨是孔府早期的一道名菜。據傳,在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鰣,將《尚書》、《禮記》、《論語》等經典書籍偷偷藏於孔府故宅夾牆內。到了西漢景帝三年,皇帝劉啟將其子劉餘封為魯王。魯王在治宮中,發現了孔鰣偷藏的這批經典書籍,重新加以儲存。為了紀念孔鰣藏書,金代,在孔廟的孔子住宅,修建了“金絲堂”,後來又重建“魯壁”。孔府後裔對秦始皇焚書坑儒,非常痛恨。此菜是用鱖魚中段加水發鰉魚骨燒製而成,孔府以“鰉魚骨”之諧音,命名此菜,以解秦皇“焚書坑儒”之恨。

糝古沂州(今臨沂)風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禮記內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

蟹胥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古代青州,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區域,蟹胥即螃蟹醬。

……

鹽、豆豉初唐三傑之一的虞世南的不朽類書《北堂書鈔》引古豔歌有“白鹽海東來,美豉出魯門”之句,讚美“齊鹽魯豉”的品質上佳。山東的豆豉主要是臨沂的八寶豆豉,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發酵而成,醇厚清香、去膩爽口。

蘭陵美酒李白在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膾炙人口的《客中行》一詩作於東魯的蘭陵,盛讚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的美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碧筒飲唐代的段成式《西陽雜俎》載:“歷城北一里,有蓮子湖。三伏之際,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莖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