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災��

最後,鴉片國產化,即鴉片罌粟的大量種植、加工、銷售,一方面使一些重要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運輸工具等浪費在無益而有害的鴉片業上;另一方面上自達官貴人下自普通百姓,把大量資金、錢財花費在吸食煙毒上,不得不減少日常生活的開支,這自然使正常的手工業、商業銷費降低。由於以上兩個原因,鴉片的國產化對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外國洋行之壟斷鴉片經營(1)(圖)

在鴉片戰爭以前,經營鴉片走私的外商主要是英屬東印度公司,它取得了鴉片貿易的壟斷權。1834年以後,英國廢除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權後,鴉片貿易進入了“自由競爭”的時代,一批新的洋行脫穎而出,在鴉片貿易中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鴉片戰爭以後,打破了廣州一口通商的局面;同樣,鴉片貿易也從廣州這一惟一的口岸蔓延至五口,貿易中心也由廣州轉移到上海。上海代替了廣州,成為合法鴉片貿易的中心。

上海的鴉片貿易“繁榮”了80餘年,從事鴉片貿易的洋行眾多,大致包括兩類,即大同行和小同行。所謂大同行,是指經營印度煙土進口的英國洋行,大致還可分為三類:一是英國人開設的煙土商行,如怡和洋行(又叫查頓·邁地臣洋行);二是英籍猶太人開設的煙土商行,如新康、老沙遜、新沙遜、哈同等洋行;三是英籍“白頭行”,是英藉阿拉伯人(頭纏白布)開設的販土商行,如八巴利洋行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怡和洋行、沙遜洋行及哈同洋行。所謂小同行,是中國鴉片商人開設的鴉片批發兼零售的商業機構,其職能一般為從大同行中購進大宗煙土,然後設肆零售,或者批發給內地商人。小同行的經營者以廣東籍,尤其是廣東潮州籍人士為主,形成了封建性、地域性、家族性經營的特色。

在中國經營鴉片業務的外國洋行,以英國人為主,但美國、丹麥、瑞典、葡萄牙等國的商人,也插手其中,只是其影響小於英國商人開設的洋行而已。下面主要介紹一下英國商人開辦的主要洋行:

怡和洋行,又叫查頓·邁地臣洋行。其歷史悠久,前身是1872年英國商人約翰·享利·柯克斯與丹尼爾·比爾合夥在廣州建立的柯克斯·比爾洋行。不過,創辦之初,柯克斯·比爾洋行並不顯眼,經營狀況也不突出,因而經過多次換主易手:先是湯姆士·比爾和達衛·裡德收購了該洋行,將其改為裡德·比爾洋行。1801年,麥尼克三兄弟又收購了該洋行,改名為麥尼克洋行。麥尼克三兄弟經營了二十餘年,賺取了一大筆錢之後,1828年又轉手賣給了詹姆士·邁地臣和威廉·查頓,邁地臣和查頓合夥購買了該行後,怡和洋行在邁地臣和查頓主持下,經營狀況好轉。其主人查頓原是東印度公司的外科醫生,1818年因貪圖走私鴉片的厚利而作了鴉片販,到廣州販賣鴉片。此人機警狡詐、冒險成性,有“鐵頭老鼠”之稱。因此,怡和洋行迅速發展,到1830年已從廣州156家外國洋行中脫穎而出,壟斷了鴉片貿易。

怡和洋行的主要經營貨物是鴉片,併成為最大的鴉片貿易代理行。1830年,麥尼克曾向英國議會報告說:“他的公司(即怡和洋行),在廣州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所做的幾乎全部是鴉片生意,至於在中國購進貨物,只是為了適合在中國購進貨物的需要。”(格林堡:《鴉片戰爭前中英通商史》,第97頁)可以說,怡和洋行其實已經演變成最大的販毒公司,執鴉片走私貿易之牛耳。

怡和洋行為了從遙遠的印度大規模走私鴉片,專門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19世紀20年代,一種新型的運輸船隻——鴉片飛剪船出現在中國沿海鴉片貿易走私活動中,這是一種輕型快速帆船,船身較長,寬度較窄,吃水淺,帆蓬多,船首裝有突出的斜桅,駕駛輕便,且能經受得住風浪的衝擊,幾乎可以在任何季節中行駛。其載重量一般在90~450噸之間,但其大型的飛剪船,載重可高達1700噸。19世紀30年代,飛剪船又有了巨大改進,不僅裝備齊全,而且速度超過了戰艦。怡和洋行的查頓首先認識了飛剪船的巨大商業價值,迅速引進飛剪船,到1836年已經建立了擁有12艘飛剪船的運輸船隊。這隻船隊航行速度很快,其中“紅流浪者號”、“氣仙號”是當時航速最快的船隻,以這樣一支船隊來往於印度與中國之間,無疑大大縮短了航行時間,提高了運輸能力。

鴉片戰爭以後,上海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取代了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中心。怡和洋行看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