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晏碧雲等三人送出後院,肅立恭送,直到看不見包拯的車駕,方才轉身回頭。
ps:包拯這首詩是赴任端州之後所作,拙作為情節考慮,將時間提前了些,考據帝勿噴。此詩完美的表達了包拯的心志,是一首明志之作,全詩及譯文錄之如下,供諸位書友鑑賞。
《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
直道是身謀。(講直道是立身的宗旨)
秀幹終成棟,(好木料終成棟樑)
精鋼不作鉤。(好鋼材堅強不屈)
倉充鼠雀喜,(倉多存糧偷吃公糧的鼠雀高興)
草盡兔狐愁。(野無雜草常啃青草的兔狐發愁)
先哲有遺訓,(牢記先賢留下的立身處事的教導)
毋貽來者羞。(決不能讓後人想到我而覺得羞恥)
第九十一章 醉後方知酒濃
感謝闞大,土豆的刺青,兩位的打賞,為了表示謝意,今日三更奉上(此為第二更,求票)
##
關於是否參加科舉之事,蘇錦實在是猶豫不決。
一方面以往的經驗告訴自己,官道非坦途,稍有不慎,下場會比普通百姓慘上一萬倍,而且自己的性格過於跳脫,似乎也不是當官的料。
但另一方面,包拯的話給了他很大的觸動,官身宛如一隻金燦燦的護身符,身上有了這個護身符,今日之事便絕對不可能發生;朝廷命官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冤枉的,也不是一個小小州官就能決定他的命運的,無疑會安全的多。
蘇錦坐在和豐樓的雅廳中問了自己三個問題,試圖找出答案。
第一問,目前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滿意的?
這個問題似乎根本不用考慮,當然不滿意,家宅尚算安寧,但外患不斷;蘇記又不是富甲天下的大戶,充其量只能是在廬州城排的上號而已,放眼大宋,蘇記淹沒在富豪的洪流中,連個毛都看不見;而商會的各種打壓牽制,加上這次算是跟知府大人接下樑子了,以後的日子將會更加的難熬。
第二問,入仕和當老百姓之間孰優孰劣?
這個問題似乎也不用考慮,蘇錦俗人一個,沒有那種超脫淡然嘯傲山林之間的胸襟,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體制飯是每個朝代的人打破頭都想進入的,若非家世淵博,政治資本足夠,普通人就只能透過科舉之途改變命運了,這一點後世和現在何其相像。
拋開主觀的因素不談,光是現在蘇家的處境,在群狼環視之下,若是有個官身,立刻安全係數數以千倍的增長,這些商會宵小根本就再也不敢動自己一根毫毛,所慮的無非便是官場上傾軋和當今大老闆仁宗皇帝的喜怒了;
對於這個朝代雖然瞭解不多,但蘇錦淺薄的歷史知識裡還從未聽聞哪位北宋文官被殺頭的,這是個相對寬鬆開明的時代,只要小心翼翼的做好本分,不要被人控為謀逆這等不能饒恕的大罪,似乎無需擔心官場上的生死問題。
蘇記怎麼辦?這是蘇錦自問的第三個問題。
蘇記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階段,各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此刻抽身,蘇記無掌舵之人,恐怕未等自己考上功名,蘇記便被鯨吞殆盡了,到時候自己再名落孫山,豈不是兩頭空,貽笑天下;蘇記上上下下近四百口都抱著蘇記這顆大樹討生活,蘇記倒了,自家生計雖無虞,可坑了這些忠心耿耿跟隨蘇記十幾二十年的老掌櫃老夥計了,有的人家祖孫三代均在蘇記討生活,豈不是要人上吊麼?
難道再將孃親請出來掌舵?先不說王夫人是否能將蘇記帶上覆興之路,光從道義上講,總不能讓自己年近五十的老孃為了生意日夜操勞吧,說出去自己臉上也不好看。
科舉是件大事,可不是隨隨便便便能考上的,光靠幾首盜版詩詞可不行,須得系統的學習一番,自己對於古代科舉僅限於聽聞和紙端的點點滴滴,可並沒有經歷過;但種種跡象表明,古代科舉可不是什麼人都能一蹴而就的,自己想一邊讀書一邊參加科考,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恐怕最後還是個兩頭不討好。
躊躇間,李重酒醉歸去他都不知道,只剩下晏碧雲在一邊靜靜的看著他,知道他想著事,心裡煩。
蘇錦不知不覺喝了一杯又一杯,晏碧雲詫異他怎麼忽然變得如此能喝了,輕聲勸道:“你不是不勝酒力麼?喝多了對身體可不好。”
話猶未了,只聽‘砰’的一聲,蘇錦一頭扎到桌子上大醉不醒。
晏碧雲哭笑不得,難道自己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