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以高壓,更不能以學習為藉口剝奪了孩子正當的娛樂、休息,扼殺了孩子們寶貴的興趣、愛好。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7)

一個人的成功並不完全由學習成績的高低來決定。學習成績主要考查學生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其他的諸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對一個人的成功也很重要,卻很難在考試中體現出來。因此,以成績論英雄,以成績來評判孩子的好壞,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卻相對滯後,屬於“高分低能”型的畸形人才,長大後很難取得大的成就。有教育專家對中國的大學生畢業後的職場狀況進行調查,發現自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高考狀元“全軍覆沒”,沒有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倒是那些成績居於中上游的學生,學業智力和其他能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在後來的工作中,反而能有出色表現,成為棟樑之材。

對於孩子,需要培養的東西太多了。創造性、社會性、幽默感、領導才能等,都非常重要。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點,找出孩子的優勢,採取與之相適應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學習成績就是一切”的觀點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父母不能只用一個標準去評價孩子,而要用更開放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把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切莫捨本逐末,眼睛只盯著學習成績,最後反而誤了孩子。

家教故事

有一個出生的時候體質很差、腦袋出奇大的孩子,醫生斷定他得了腦炎症。孩子上學了,可是老師講課的時候,他總愛問“為什麼1+1等於2呢?”一類的問題。這些怪問題激怒了老師,以為他存心搗蛋,於是他被認為是壞學生。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由此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不久,他考了倒數第一,終於被學校開除了。

這位孩子的母親沒有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而生氣,更沒有絲毫責備兒子的意思。作為母親,她決心挑起教育的重擔。

母子倆一起,邊曬太陽邊上課,從自然科學到政治歷史,科學家的故事和實驗深深吸引著這個被學校遺棄的孩子。

這個孩子對什麼都好奇,書本中關於科學實驗的事例,他就照著琢磨,親手實驗。12歲的時候,他就在火車上自己賣報紙開始賺錢,並利用空餘的時間做實驗。沒想到一次不慎失火,他被趕下了火車。

母親依然理解和原諒他,這為孩子增添了無窮的力量,母子倆共同努力,建立了相對“安全”的實驗室。

這個孩子就是大發明家愛迪生。

19。 PAC心理狀態:父母應善於調節心態

父母與孩子接觸的時間較多,對孩子的影響也最大。父母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對孩子的心理行為有直接影響。良好的心態結構和恰當的行為表現不僅可以提高父母的威信,而且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認識“PAC理論”

1964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柏恩在《人們玩的遊戲》一書中提出了PAC理論。PAC理論又稱為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人格結構分析理論。

柏恩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心理狀態構成的,即“父母”心態、“成人”心態、“兒童”心態構成,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互動存在,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分。因為在英語中,父母寫成Parent、成人寫成Adult、兒童寫成Child,所以,三種心態分別取各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簡寫為P心態、A心態和C心態,整個理論也簡稱為“PAC理論”。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8)

“父母”心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表現為統治、訓斥、責罵等家長制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心態表現為注重事實根據和善於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這種人能從過去儲存的經驗中,估計各種可能性,然後作出決策。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