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海市民對於十九路軍奮勇抵抗日軍,
「拿血肉和敵人的槍炮拚」,由而所激發的愛國熱忱,乃已臻及瘋狂的程度,杜月笙乃對這種心理,透過其服務新聞界的門人,發動上海各報、各電臺,競以最大的篇幅,最長的時間,全面報導十九路軍對抗日軍瘋狂攻勢的新聞報紙長篇累牘,電臺日夜不休,宣揚十九路軍的壯烈事蹟,英勇表現,全上海大眾傳播事業同心齊力從事抗日宣傳,歌頌讚美十九路軍,於是,當報紙或電臺提出勞軍的呼籲,要求後方同胞支援前線,上海人作了空前熱烈的響應,從百萬富翁到人力車伕,捐錢的捐錢,捐獻實物的捐獻實物,大眾傳播工具使前方後方打成一片,由杜月笙負實際領導責任的抗敵後援會溝通前方和後方,使之結為一體,前方將士視大後方為自己的家庭,後方同胞把前方將士當作家人父子,前方需要什麼?自醫藥、寢具、食物、交通器材及至於砂包麻袋、磚瓦木石,只要報上登載,電臺廣播出來,聽到訊息的人,會罄其所有,爭先恐後的往「抗敵後援會」送;「抗敵後援會」在街頭巷尾勸募,─—正確點說,應該謂為收取勞軍捐款,孃姨大姐會脫下唯一的財產,金鐲金戒,黃色車伕、碼頭苦工往往忘記了一家大小在等他回去買米下鍋,慨然的將一日所得全部獻出,集腋成裘,聚沙為塔,上海市民捐獻的勞軍存款多得用不完,各式各樣的物品堆積如山,抗敵後援會借用的倉庫實在裝不下了,報紙電臺經常代替該會發出籲請:
「作天本報(或電臺)說十九路軍需要
,頃據抗敵後援會負責人鄭重表示,以各界同胞捐贈數量太多,早已超過實際需要,該會亦無地代為保管,請大家從現在起不要再捐了!」
與杜月笙關係密切的上海市總工會,當一二八戰役序幕揭開立卽聯合上海工界成立戰地服務團,戰地服務團按照軍隊「團」的編制,前後成立第一、二兩團各為一千餘人。第一團團長由杜月笙的學生朱學範擔任,第二團團長則為對杜月笙素極景仰的周學湘。
十九路軍在前線殺敵致果,戰地服務團則作為前方與後方的橋樑,兩者的任務同樣艱鉅辛勞,冒險犯難,但是十九路軍持有武器,戰地服務團赤手空拳,他們所憑恃的僅祇是愛國熱忱,血氣之勇,經常穿越槍林彈雨之間,他們負責救護傷兵、運送彈藥、慰勞品和食物,倘若遇有戰區擴大,他們更得冒著生命危險,搶救難胞,護送災民,他們竭盡所能的為前方將士服務,並且分勞任事,以使將士們能夠專心一志,努力殺敵賊。
戰地服務第一、二兩團有一個特殊作風:不分團長團員,一概捲起衣袖上最前方從事務工作,任勞任怨,蹈險履危,他們之中因為中流彈,被俘殺,慷慨捐軀的日有所聞,但是上海有八十多萬工人,志願參加而挨不上的人多得很,所以團員補充不虞匱乏,成仁取義,前仆後繼,一立二八事變停戰以後,抗敵後援會曾在上海北站碑,鐫刻殉難員工名單,那便是他們所獲得的唯一報酬。
愛國熱潮在黃浦灘上氾濫,幾乎每一位市民,每一位勞工大眾都貢獻了或多或少的力量,上海勞工在支援抗日御侮的戰火中,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民國二十六年抗戰之前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上都有如下的一篇課文:一位上海貨車司機胡阿毛,在外灘被日本軍隊拉差,載運滿車日軍馳援閘北前線,他默默無語的駕駛汽車,臨到黃浦江畔,他突的開足馬力,向前猛衝,於是,那滿車日軍和他自己,一齊沉於江底,永為波臣。─—全國一致推胡阿毛是民族英雄。
杜月笙忙碌緊張,風塵僕僕的領頭幹,抗敵後援會和戰地服務團對於一二八之戰的貢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同時它們的許多表現,尤能激發全國同胞的愛國情緒,一二八淞滬之役不是上海一地的戰事,全中國人都覺醒了,淞滬之役關係國家民族的存亡續絕。
十九路軍和中央第五軍的力御強侮,鼓舞了全國軍隊計程車氣,使全國將士如夢初醒,沒有飛機兵艦和重武器,中國軍隊照樣打得過日本人,此一鼓舞對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的全面抗戰產生了無法估計的重大作用。上海抗敵後援會的工作表現,則為軍民合作,後方支
持前方,禦侮戰爭人人有責開了先河和範例,五年後的「七七」、「八一三」於是加以翻版,改進,獲致了莫大的功能。日本倘若有高瞻遠矚、目光遠大的政治家或軍事家,他們自會發現「一二八」的無目的侵略,將是何等的愚不可及。國際交涉捱上一角和杜月笙同庚的黨國元老吳鐵城,從民國二十一年元月七日,到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當了五年半又二十天的上海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