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自己的被彈投影,但是卻丟掉了火力,防護,指揮三大優勢。這並不划算。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還是主炮艏艉中軸線佈置,側向迎敵擁有更廣闊的射界發揮全部火力優勢更為合理,而自己的最厚重的主要裝甲區域來抵擋敵人的炮彈,然後便於指揮和機動的縱列陣型更為合理。
所以新式鐵甲艦的設計還是應該按照我在1879年那次提出來,用兩座雙聯裝炮臺前後中軸線佈置最好。而且建造數量只有1艘也不是很合適,我國鐵甲艦現在數量並不多,而且腓特烈·卡爾號,王太子號,威廉國王號,大選帝侯級一共6艘都有些跟不上時代了,而且這6艘艦船基本上艦齡都差不多,難道我們要面對有可能的斷檔期嗎?大型鐵甲艦建造週期長,新艦就算馬上開始建造,建成也要4-5年後才能服役,到時候老艦也基本改退出一線了,而且建造新艦也能刺激我國造船業的發展,而且建造同級艦,既有利於增加工人熟練度,也能適當降低建造費用,何樂而不為?海軍現在也不缺經費,建造2-4艘新式鐵甲艦並不會影響海軍的整體計劃。”雖說以上都是有理有據,不過約亨還有一點沒有說明,那就是在騎兵出身的卡普里維後來受法國海軍新學派的影響,熱衷於造小型艦艇,結果從奧爾登堡號到齊格弗裡德級,德國人連續建造了9艘小型岸防鐵甲艦,而到勃蘭登堡級前無畏為止,德國人居然沒有一艘大型艦艇下水,而且1884年擁有大量鐵甲艦的德國海軍擁有16萬噸的海軍總噸位,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到了1893年德國海軍居然和奧匈帝國一道成為三流海軍,小型艦艇容易補充,所以現在寧願讓德國海軍多造大型艦艇積攢基礎,到時候哪怕海軍總噸位掉下去了,自己成為皇帝以後利用發展的更為強大的造船能力也能快速補充。
說完了鐵甲艦,約亨開始說巡航艦了:“我們為清國建造的那艘新式巡洋艦在設計上的確非常優良,而且我相信在防禦能力上應該是可以超過英國人的那艘‘完美防護巡洋艦’的,火力上雖然看上去比英國人差,但是我相信並不會有太大差距,但是我相信這種艦型以後肯定有大量國家會跟風建造或者購買,那麼作為我國未來的主力巡航艦,要想壓倒未來可能的對手,現在的設計就稍微弱了一些了,所以我個人覺得可以以現在的型號為基準型,發展出兩種艦型,一種是放大到標準排水量3000噸以上,在艏艉火力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側舷火力和航速,另外一種是放大到標準排水量4000噸以上,在保持航速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艏艉火力和裝甲,帝國不是完成了210毫米艦炮的設計工作了嗎,這種型號的艦艇採用艏艉雙聯裝210毫米艦炮,側舷單裝150艦炮,面對敵人的同型別艦隻,打不過的可以跑,跑不過的可以打。這樣我們在未來可能的交戰中才能佔據上風。至於數量上如何分配,大家可以再討論。”
“可是約阿希姆殿下,您說的這種新式軍艦雖然戰鬥力的確出色,可是用來執行海外警備任務有些大材小用了吧。”
“我們為清國建造的那艘軍艦可是2700噸,就算適當降低裝甲防護標準也起碼2500噸左右。真要是拿來海外警備,不見得比3000噸的更有經濟優勢,清國有句古話叫做‘削足適履’,意思是砍掉自己的腳趾來適應鞋子,這是很不划算的事情,所以與其降低效能去執行低強度任務,還不如強化效能來承擔海軍的重擔。至於海外警備任務的艦艇我也說過了,航速屬性同樣很重要,那麼可以削減的只有火力和防護,我們的通報艦就很合適嘛,批次建造小型的通報艦,適當加強火力,完全可以用來當海外警備巡航艦啊。而且這些船本身就有高航速,如果有需要抽調回國也能派上用場,否則一堆效能不怎樣的船,如果帝國有需要,把她們調回來又能做些什麼呢?”
“殿下所言甚是。”這個時候卡普里維還能說什麼呢,新式巡航艦的設計者自己都表示不滿意了,而且說出一大堆理由了,自己自然只能點頭稱是。
“而新式艦艇的出現,用以往的的艦艇分類已經不太合適了,我國巡航艦的分類名稱太過麻煩了,所以講所有巡航艦的分類名稱趁著新式艦艇的出現改一改比較好。”德國人的所謂的輕型巡航艦,快速巡航艦,鐵甲巡航艦的分類實在太過蛋疼,而1884年11月25日的那次海軍艦艇分類修改會議不僅沒有將情況變的好轉反而更麻煩了,因此約亨決定趁此機會直接給他扭轉過來:“首先,我認為巡航艦這個大類應該按照國際上通常的叫法稱為巡洋艦,然後巡洋艦這個大類下劃分小類,按照主炮口徑來劃分可以更好的按照其作戰目的來區分,向我們新式的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