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派遣高先行入城,收圖籍,封府庫,並索張麗華。高一一照辦,唯獨認為:“昔太公蒙面以斬妲妃,今豈可留張麗華。”於是在清溪旁將張麗華處斬。從此楊廣恨透了高,也埋下了後來殺高的種子。
唐代魏徵在《陳後主本紀》中評論說:“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不知稼穡艱難,復溺淫侈之風。賓禮諸公,惟寄情於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軸。遂無骨鯁之臣,莫非侵漁之吏。政刑日紊,屍素盈庭,臨機不寤,冀以苟生,為天下笑,可不痛乎!”
張麗華已經香消玉殞,楊廣為之惋惜了好長一段時間,因為要爭奪皇位的繼承權,不得不多所矯飾,裝出一副禮賢下士、恭謹仁厚的模樣,故示儉約,不好聲色。及其登位而為隋煬帝,接二連三地糟蹋女子,甚至不惜殺兄奸嫂,但這些都不能滿足他對張麗華的想念。最後不惜開鑿運河,三下江都,勞民傷財,歸根結底,就是對江南風物人情與佳麗的思慕,特別是為了滿足他未曾得到張麗華,在心理上以獲得一些補償。
唐代大詩人杜牧夜泊秦淮,聞岸上酒家女子還在月下高歌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歌聲悽婉,兼蘊南朝幽怨氣韻,良夜寧靜,益增遐思,於是作《秦淮夜泊》: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南朝雖亡,但張麗華留下的風流韻事,至今仍惹人懸想不已。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啊,幾許風流隨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