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太傅、柱國、燕國公於謹薨。己未,太白犯井北軒第一星。
夏四月辛巳,以太保、鄭國公達奚武為太傅,大司馬、蜀國公尉遲迥為太保,柱國、齊國公憲為大司馬。太白入輿鬼,犯積屍。
五月庚戌,祠太廟。庚申,行幸醴泉宮。
六月甲戌,有星孛於東井,北行一月,至輿鬼,乃滅。秋七月壬寅,柱國、隨國公楊忠薨。戊午,至自醴泉宮。己未,客星見房,漸東,行入天市,犯營室,至奎,四十餘日乃滅。
八月乙丑,韓國公元羅薨。齊請和親,遣使來聘。詔軍司馬陸逞、兵部尹公正報聘焉。癸酉,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
九月庚戌,太白與鎮星合於角。
冬十月癸亥,祠太廟。丙戌,太白入氐。丁亥,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京邑觀者,輿馬瀰漫數十里,諸蕃使鹹在焉。
十一月壬辰朔,日有蝕之。甲辰,行幸岐陽。壬子,遣開府崔彥穆、小賓部元暉使於齊。甲寅,陳安成王頊廢其主伯宗自立,是為宣帝。
十二月丁丑,至自岐陽。是月,齊武成帝薨。
四年春正月辛卯朔,廢朝,以齊武成薨故也。遣司會、河陽公李綸等會葬於齊,仍吊賻焉。
二月癸亥,以柱國、昌寧公長孫儉為夏州總管。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討論釋、老義。歲星逆行,掩太微上將。庚午,有流星大如鬥,出左攝提,流至天津,滅後,有聲如雷。
夏四月乙巳,齊遣使來聘。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封魏廣平公子元謙為韓國公,以紹魏後。庚戌,行幸醴泉宮。丁巳,柱國、吳國公尉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