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宋九未說。
高梁河失敗後,趙匡義自信心更差了。兵權收得更緊。
應當來說與趙普關係不大,不過趙普二次起來後,對趙匡義的種種舉措起了加重作用。
也就是這兩人一個是風,一是火,風催火勢,火鼓風聲,越燃越大。根源是趙普起的頭,趙匡義做得更徹底,趙普將這個更徹底鞏固。
但在宋九小心翼翼的操作下,先是兵士農村化,變相的屯田制,高待遇的撫卹獎勵,給予邊將一定自由權,以及多建邊境砦堡。除了後面的做得不大好,其他的做得都不錯。
特別是養兵成本,只要不開打,那麼現在一年的兵費,可能會比史上減少一半以上,但士兵收入呢,相反的還大幅度增加。至少現在到處軍營裡找軍妓有之,但想找士兵妻子做軍妓的卻少之又少,但也帶來一個負面作用,那就是狎妓費用在提高……
這是最早宋九做的事,畢竟那時趙匡義才上位不久,節度使制度確實很不好,宋九步子邁得不算大,強兵為輔,節約養兵成本,提高兵士收入為主。
從遼東回來,主要就是經營西北了,這是宋九做得最有爭議的一件事,實際它的意義更是非同小可,不亞於收回了燕雲,但誰知道?另外就是深化太平興國初時的軍制改革,觀察諸將軍事才能。
岐溝關一役回來後,宋九動作仍然很小,要麼就是在西北征招蕃羌騎兵,訓練數萬輕騎,非是靜塞軍那種重騎兵,甚至嘗試著讓楊瓊按照他記憶中元蒙的狼群戰術在訓練這數萬輕騎。
輕騎與重騎優缺點在李繼隆兩戰中都表現出來,靜塞軍重騎的殺傷力幾乎讓所有人目瞪口呆,可它速度確實是一個問題。
而且河套馬在河北飼養困難。
但還不能稱為動靜大。
直到這次,改良堡砦制度倒也罷了。主要是前面兩條。
第一個是參謀司制度,原來軍事參議謀策權基本是東西兩府宰相參與,甚至若不是宋九兩次戰役起了關健作用,不用趙普回來,就讓李昉將西府權利拿掉了,但現在明確地規訂,交給諸老將手中處理,也就是讓真正的內行人來決策,皇帝只有拍板權與參與權,東府到一邊好乘涼去吧。就是這樣,京城給的只有大致方案,細節完全交給前線將領處理,連皇上的陣圖也沒有了,那麼武將手中權利會漸漸提高。
第二就是臨時授予權,就象李繼隆這次暫權代鎮定保莫滄瀛霸雄祁深趙十三州軍都部署,實際也在進一步地提高武將待遇。實際連帶著西府權利也漸漸提高,不然西府曾經一度只是一個空架子。
第三就是大肆宣傳,給了將士榮譽。
這幾乎將趙普制訂的將從中御製度,以及打壓武將制度。幾乎完全催毀了。
王顯是武人,非是文官。因此感到很高興。
但他同樣擔心趙普。
“王公,莫怕。妖星啊……”
想到了那個長尾巴彗星,王顯也哈哈一樂。
妖星好,旱災好,與西府有屁的關係!
讓東府亂去吧。
“易安,若是陛下同意,那麼何人進入參謀司?”
這也不大好辦啊,開國名將石守信他們不能算,宋朝立國後他們幾乎未參與戰爭了,老將中有曹彬、潘美、慕容延釗、田重進、崔彥進、劉廷讓、李繼隆、崔翰、米信、袁繼忠等人。大多數去世了,包括崔彥進,他想用那個奇策替自己正名,然而只要霸州等於閒放了,心情鬱悶,去年去世。剩下的人,袁繼忠與潘美、崔翰能調回來嗎?
或者次一流的老將,如李進卿、楊美、何繼筠、李漢超、郭進、牛思進、王贊、張保續、盧懷忠、王繼勳、丁德裕、張延通、梁迥、史珪、田欽祚等等,同樣大多數去世。
這個人選若是在十年前好挑。但在十年後就成了難題。
宋九微微一笑,說道:“王公,你想錯了,這個職位是兼職。有事則議,無事則空置,故人選比較好挑選。象曹彬公,米信公。田重進,劉廷翰等人。這兩戰又陸續湧現出一些將領。朝廷稍加磨礪,可以逐步守在前線的老將,讓這些老將軍離開關塞,回到京城享一個晚年清福了。那麼就可以陸續充塞參謀司人選。”
“也是啊……”
“王公,勿要多想,若非陛下同意,刻意於前線載培諸中青年將領,再這樣下去,國家重將便會青黃不接了。人無遠憂,必有近慮啊。”實際在宋九心中,還有幾個人選,如崔翰,安守忠等人,都可以陸續調回京城。
然而就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