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完整、成熟的系統,每個教授本身的質量以及對學術的要求都很高,他們都經歷了強度很大、要求很高的研究過程,可以說,首先是教授的質量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有了一個基本保證,如果導師很差,很難想像,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會很高。二是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學術聲譽、學術道德,他們有很高的學術倫理標準,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有很強的自我約束力,而且這種約束力涉及的面很廣。在做學術研究時,他們往往十分追求工作的創意、文章的嚴謹,不但要求獨創性,還追求高質量,研究工作深入細緻,經得起重複性考驗。在待人方面,他們可謂真正做到“對事不對人”,好朋友之間可以有不同甚至完全背離的觀點,這不會影響友情,而對於沒有友情的人,他會毫無保留地支援他贊同的觀點。

熊丙奇如果博士生沒有透過答辯獲得學位,他會記恨導師嗎?

鄭元芳在這種倫理道德氛圍中,學生不會因為沒有透過答辯而埋怨老師(當然也有個別特例),他只會反思自己哪裡還做得不好。導師其實希望每個獲得學位的學生都很強,取得相對比較顯著的科研成果,得到社會認可,而不希望一個學生勉勉強強畢業,這其實對學生無益。正因為如此,有不少人在唸博士時,就取得了十分優秀的成果,甚至博士論文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例子也不鮮見,《美麗心靈》的主人翁原形納什,就是一個例子。

熊丙奇國內讀博士很辛苦,面臨很大的生活壓力,所以學生都希望能早一點拿到學位。美國大學是不是也有不少博士生渴求早日拿到博士學位的情況?

鄭元芳在美國,拿博士學位,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一直在學校裡念博士,七八年才拿到博士學位的,也不是不正常。在國外念博士,幾乎沒有自己出去打工掙錢的,一般都有資助,而且日子過得還不錯。我認識一對中國夫婦,他們都在美國大學讀博士,倆人一個月的獎學金有3500多美元,這足夠過比較好的生活了。因為沒有生存的壓力,所以他們能集中精力做學術研究,完成導師佈置的研究任務。

作者補記研究生必須在一流的研究氛圍中才能得到成長。沒有樂於奉獻、勇於拼搏的一流學生,也就成就不了一流大學。楊福家院士在海南中國科學學術年會上講到(《楊福家、楊振寧:我們要有怎樣的一流大學?》,趙亞輝、賀廣華,人民網,2004年11月22日。),世界上的一流大學,之所以稱為一流,除了有大師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從世界範圍挑來的、風華正茂、思想敏銳的優秀博士生。他們在充滿好奇與激情、充分發揮民主的歡樂集體中,沉醉於科學前沿的難題林海中,日夜奮鬥。人類社會很多重要研究成果都是在科學家們年輕時獲得的,比如說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美國三位科學家所得:加州大學聖達巴勃拉分校的葛洛斯、加州理工學院的普利澤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威塞克。獲獎的依據是197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其中一篇由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助理教授(相當於我國的講師)的32歲的葛洛斯和他的博士生、22歲的威塞克所寫,另一篇為當時在哈佛大學做研究生的24歲的普利澤所寫。至今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是英國的小布拉格,在1915年獲獎時僅25歲,當時他是劍橋大學的學生。

熊丙奇相比之下,國內博士生確實要艱難得多。據瞭解,有的博士讀書期間還在兼職打工。

鄭元芳念博士期間去兼職打工,很難集中精力做高水平的研究。

熊丙奇對國內的高校,有一種比較分析,說的是內地的高校,學校周邊的商業氣氛不濃,社會提供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校園裡的學術氣氛還稍微濃厚一些。而沿海一帶的高校,處於市場經濟的包圍之中,校園越來越商業化。按理說,美國的商業氣氛相當濃厚,機會也很多,那美國的大學怎樣保證學術氛圍呢?大學教授怎樣抵擋誘惑呢?

鄭元芳我想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第一流大學對教授提出高標準的要求,你很難有時間去從事額外的兼職工作。二是教授的待遇本身就具有誘惑力。美國的4口之家,中等收入為5萬多美金;而一個大學教授,哪怕就是一般的教授,他的收入大約也在7萬美金到11萬美金之間,換句話說,一個大學教授的收入可以養活8口之家,而且過的是中等生活。事實上,在美國,中等生活也是比較舒適的生活了。三是教授本人對工作有很高的追求,他們都希望自己在這一領域做到卓越,這是一種精神氛圍。

第39節:課堂學不到東西

熊丙奇很顯然,國內教授的收入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