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時間是…… 其實,這個時候,誰的表是天文時間已經意義不大。時間在整個執行環節中,已經成為服從於有效執行的工具。在軍隊中,有時為了保密,除去天文時間,作戰部隊還制定了自己特有的時間:作戰時間或演習時間。而這個時間的確定(約定)權力,就在最高指揮官手中。 我們發現,許多企業把執行中“時間”的確定機械化了。他們追求的是怎樣確定準確的時間。其實,時間的準確與否是個相對的概念。 我們可以套用一句俚語: 說你的表準你的表就準,不準也準; 說你的表不准你的表就不準,準也不準。 當然,這裡有個關鍵:誰有權說? 當然是企業的所有者了。 組織執行是個層級管理的體制,任何組織概莫能外。“一切行動聽指揮”,要求組織成員能按組織規定和號令行動。但在一個多層級的組織中,這種號令是如何有效傳達的呢?答案是:授權。 企業作為贏利性組織,其根本目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為達成這種最大化,企業的決策權力在代表股東利益的股東會,股東大會授權公司董事會為公司決策層;這裡有個問題:決策確定了的目標,在組織運作上該由誰來執行呢?答案是:強有力的經營管理層。 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絕對不應該是議會方式的組織,而是一個類似於寡頭的組織。 曾做了幾十年參謀總長,並三戰三勝幫助威廉一世建立德意志帝國的毛奇,對軍隊統一指揮原則有極深刻的見地: (1)戰爭不能透過會議方式領導,必須有人說話作出決策; (2)參謀長以及指揮官的參謀僅僅是指揮官的顧問; (3)即使是蹩腳的計劃,如果能徹底執行也比計劃優秀但執行者猶疑不定要好得多; (4)必須在統一的作戰原則下,鼓勵指揮官發揮主動精神; (5)上級對下級的命令越少、越簡單越好。 一切行動聽指揮,不僅靠覺悟、靠常識,更要靠制度。沒有一個保證能夠“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制度,是不可能建立起能夠執行的體系和文化的。 為保證能夠“一切行動聽指揮”,解放軍把管理者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高層管理者。這主要是指擔負集團軍以上的將領們(軍銜上,從少將到上將)。他們在軍隊中主要從事決策、引導、協調工作;戰區以上的將領主要負責制定法規制度,並對實施起監督作用。 第二,中層管理者。主要是師、旅、團的校官們(軍銜上,從中校到大校)。他們在軍隊中主要從事計劃、組織、溝通、治理等工作,在決策、監督等方面也起一定的作用。 第三,基層管理人員。主要指營以下領導,包括連排和班長(軍銜上,從少尉到中校,主體是士官)。他們主要執行、貫徹上級的指令,帶領部屬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標。 在組織建設上,縱向看,軍隊的組織有決策層、執行層和操作層,但每層的角色又是相對的:他們相對於下級,是監督層、決策層;相對於上級,又是操作層、執行層。 在組織建設上,橫向看,有參謀部、政治部、聯勤部和裝備部,他們保證和監督決策的落實。 與此相對照,現代企業管理有四項基本原則: 原則一:該誰幹?這是組織管理中的首要問題。有的組織是先找到合適的人,再開展這項工作;有的組織是先讓人員幹起來,再分配合適的工作給“幹事的人”。 原則二:怎樣幹?作為組織,應該有自己的“規矩”、“操作手冊”和“路線圖”。組織是人群的集合,要讓找到的合適人選有“操作手冊”,並按手冊操作,保持組織的一致性。 原則三:幹到什麼標準?找到的人按照規定的方法,達到預定的目標(標準),是組織管理的目的。實施,則是組織的績效考核。 原則四:誰有權檢查(向誰負責,誰有權聽彙報)?誰是組織者(領導)?這是組織管理活動開始的基本條件。 一位朋友在美國通用公司工作。他講到一個情況:他報到的時候,人力資源負責人給他一張表,告訴他,向誰彙報(上級是誰),誰向你彙報(下級是誰),什麼事情與誰協調(同僚是誰),以及每天需要做什麼,每週需要做什麼,每月需要做什麼。然後問他:明白了嗎?    
一切行動聽指揮:有效執行(2)
他說明白了。年底,人力資源部也是按上述內容考核。他感慨地說:越是大的公司,越簡單。 其實,這些清楚了,管理自然就到位了。 華為今天的成功直接源於1996年開始的制度建設和全面最佳化管理。歷時3年,1998年定稿的《華為基本法》完成了華為對自身過去與未來戰略的系統思考,並形成了嚴格的管理範圍和決策程式。在中國,很少有企業能將管理制度上升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