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前進、立刻返回武漢。給我最近兩年有關朝鮮半島的情報,我國在朝鮮、東北的駐軍,日本在朝鮮的駐軍情況。”呂梁對呂敏說道,看來對玉門油田的考察只能終止,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能不讓呂梁緊張。
與東北一江之隔的朝鮮半島在**同盟戰爭結束後,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日俄華三國戰爭結束後,按照停戰協定,三國各自在朝鮮半島駐軍,俄國佔據北方,日本佔據南方,華國佔據中間位置。
1906年底,俄羅斯因為陸軍在遠東的失敗,徹底退出華國東北地區,進而導致對朝鮮的控制力度下降到最低點。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國力空虛,再加上劉在世領導的朝鮮**軍反覆騷擾,尼古拉二世決定撤出朝鮮,將北部轉讓給華國,換取華國不進攻海參崴、伯力等地區的條件。
如此一來華國的勢力就佔據了朝鮮大部,日本人在朝鮮南部受到巨大的壓迫,但這裡是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失去,就會直接面臨華國的兵鋒。日本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向朝鮮南部增兵兩個師團,同時由於華國急於進入國內建設階段、兵力不足、後勤運輸困難,最終沒有向朝鮮南部日佔區進攻。
當美國人進入日本後朝鮮局勢再次發生變化,有了美國人的支援,日軍駐朝鮮軍兵力和後勤方面都得到充足供應。同時看到了朝鮮共和國兵力空虛、華國專心於國內建設,日軍開始慫恿南部成立的大韓銘國部隊不斷向北邊滲透。
外交方面,日本也聯合美國向華國施壓,表示俄國將朝鮮北部轉讓給華國不符合當初停戰協議的要求,而且沒有經過當事國日本、調停國美國的同意,屬於非法行為。日本人甚至直接邀請美**隊從釜山登陸,理由是請調停國美國負責維護朝鮮半島和平。
當美國一個步兵團的老爺兵進入朝鮮後,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獲得菲律賓等大片島嶼,蒙古、東北、新疆等大片陸地疆域的華國,在戰爭結束後就面臨著兵力不足的尷尬。原先近五十萬陸軍根本不足以防守這麼大的地域,而擴軍需要時間,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華國也不允許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擴充軍隊上。
各種環境的限制,最終讓華國作出妥協,並與日美兩國在漢城展開對話,商討各國在朝鮮半島勢力重新劃分的問題。另外,1906年8月成立的南部大韓銘國、1906年7月在北部成立的朝鮮共和國也分別派代表參加,不過只有旁聽的份,真正主導會議程序的,是華美兩大巨頭。
談判中華國代表一直處於劣勢,各項條件都不利於華國,談判程序逐漸倒向日美一方。華國作出巨大讓步,雙方約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北方屬於朝鮮共和國,南方屬於大韓銘國。各國均不得在朝鮮半島上駐軍。最後,雙方爭論的焦點放在了濟州島上。
華方認為濟州島是華夏不可分割領土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屬於華夏所有,只是後來由朝鮮代為管轄。隨後拿出了大量歷史材料、考古發現以證明其真實性,還透過骨骼鑑定,證明濟州島當地人屬於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在華國作出巨大讓步的情況下,日美兩國也不好繼續糾纏,只好承認華國對濟州島的控制。只有大韓銘國總統魯武宣對此強烈抗議,卻被各國代表無視。
還有一個人隱忍著自己的情緒,那就是朝鮮共和國總統劉在世,這位由華國一手捧起來的朝鮮領導人,在會談結束後立即下令從原共和國首都漢城搬出來,前往新的都城平壤。
雖然表面上仍舊對華國畢恭畢敬,但從此時開始,擺脫華國控制、**自主的想法在劉在世心中生根發芽,作為一國首領,完全無法掌握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這種感覺糟糕透了。劉在世先是請求華國支援,發展本國工業和農業,努力實現部分軍火自給自足;又努力擴充軍隊,截止到1908年8月,劉在世手下已經有三十萬大軍,具備武力統一的條件,而野心也隨著軍隊的擴張而瘋長。
邊境衝突發生後,劉在世立刻召集親信手下,商討應對政策,與平時不同的是,參加者竟然沒有華國人的身影!
“同志們,事情已經非常清楚,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不要主動進攻!”劉在世撫了撫鼻樑上的眼鏡,環視一圈後沉著的說道。
從刺殺日本首相時的領頭大哥,到現在一國之總統,短短几年間劉在世的氣質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他看上去就像一個讓人親近的鄰家大哥,現在則讓池螫針等人無法直視,權利對人的改變可見一斑。
離開舊金山後,劉在世等人在調查局特工的護送下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