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城居民的樂天和無畏,歷史罕見。太平軍與清軍廝殺數月,長沙百姓竟然同往常一樣悠閒地過著小日子,甚至攜帶酒食上城觀戰,如同一句貴州民謠:“賊殺賊,官殺官,與我百姓無相干。”長沙圍城數月,“行人來往自如,入城者唯避南門,其餘六門皆可縋以入。街巷間婦女娛遊,酒食過從,盛於平時,忘其為圍城”。守城清軍如同上下班一般,每日點卯之後可以自行下城休息吃飯。
就在這時候,太平軍連續爆破成功三次,城牆均被揭起數丈。清軍防堵得當,太平軍炸開缺口後大部隊無法跟進,清軍血戰之後守住了城池。江忠源敏銳地察覺到,長沙三月不克,太平軍銳氣已挫,很可能要撤退了,而太平軍撤退,唯有經龍回塘水道。江忠源進言張亮基,宜駐兵龍回塘,防太平軍撤退,張亮基也深以為然。江忠源詳細為張亮基策劃了在太平軍撤退路上伏擊的部署,並自告奮勇打頭陣,可惜張亮基指揮不動向榮等驕兵悍將,只有張國樑勉強駐紮東塘。江忠源又親赴湘潭請兵於接替賽尚阿的欽差大臣徐廣縉,徐廣縉也不以為然,江忠源感到異常失落,甩手不幹了。“忠源痛謀不見用,不欲東。”
太平軍圍攻長沙八十餘日,始終無法攻陷長沙,在石達開的佈置下從龍回塘撤退。長沙守軍僥倖獲勝,“將帥聞報,皆愕且懼,無敢言賀”,“僚吏、士民相慶論功,不復問寇所往”(《湘軍志》湖南防守篇第一)。過了許久,才開始互相推諉放走太平軍的責任,有人指控是和春的部隊收受太平軍鉅額賄賂而有意放太平軍撤退,和春的辯解則十分經典,幾乎可以永載史冊:
“寇不畏官軍,安肯賄之?”
太平軍長沙撤圍後,攻取寧鄉、奪佔益陽,“到益陽忽搶得民舟數千”,於是出洞庭攻克岳陽。岳陽一帶船家水手大都參加了太平軍,太平軍建立起龐大的水師。又獲得大量吳三桂造反時製造的火器,擴軍至數十萬,浩浩蕩蕩地向武昌進發。徐廣縉調江忠源與向榮追擊,此時江忠源心灰意冷,決不與向榮等人同行,回到湖南剿殺會黨起義,先破巴陵起義軍晏仲武,後又到瀏陽剿徵義堂起義領袖周國虞。江忠源鎮壓起義的方針是“寬脅從”,認為多數民眾都是生計全無或是被土匪脅裹,才走上造反之路,不忍趕盡殺絕。其上書咸豐帝有:“良民驅迫,骨肉羈縻,此中進退維谷之忱,艱苦顛連之狀,每一念及,輒用隱傷”,江忠源在瀏陽樹免死旗,周國虞部眾紛紛來降,僅斬首七百餘級就招降數萬人,清廷敘功擢為道員。
太平軍前期得失(1)
太平軍自金田首義,至長沙圍城,奮戰年餘,屢挫清軍。周天爵、賽尚阿、徐廣縉、張亮基等一批道光朝名臣紛紛敗下陣來,只有向榮、江忠源有點辦法。“清朝政府調動了幾倍於太平軍的軍隊來實行圍剿追擊。統帥這些軍隊的威風凜凜的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將軍,遇到了這些不久以前除本村以外沒有人知道名字的貧賤的農民,卻一一地敗下陣來。”許多歷史學家推太平軍為歷史上著名的善戰軍隊,這個結論用在李秀成時代——那支以數十萬規模仍吃不掉曾國荃兩萬瘟病之師的太平軍身上,無疑是荒唐的,但用來評價天京變亂前的太平軍,卻是恰如其分。如果不把朱元璋算成農民起義,楊秀清統率下的這支農民軍,也許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善戰的農民軍。但仔細考究太平軍前期的戰史,太平軍竟沒有攻佔過任何一座大城市,也沒有建立起一個牢固的根據地。太平軍驕人的戰績,主要是屢屢“羞辱”了清軍,並未獲得實際的戰果。擁有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羅大綱等名將和數萬虎狼之師,卻未對腐朽的清廷造成致命打擊,很顯然,太平軍前期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存在問題的。比起毫無戰略意圖的其他起義部隊來講,已經是個偉大的進步了。
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得益於九字真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洪秀全卻迫不及待地建號稱王,分封諸侯,顯然犯了大忌。建號稱王,等於是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平軍一開始就表現出了爭霸天下、改朝換代的強烈願望,清廷自然百般重視。清廷雖然腐敗,但仍然牢牢掌握著整個中國的資源,可以調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圍剿太平軍。太平軍自起義之日起,就陷入清廷優勢兵力的圍困中,一戰接一戰,完全沒有休整和擴充的機會。清廷擁有無比雄厚的人力、財力,太平軍每次勝仗之後,新一輪的清軍又接踵而來,沒有擴大戰果、發展政權的喘息之機。楊秀清在金田團營練出來的精銳老兵逐步被清軍以人海戰術消耗精光,清廷反而在戰爭中發掘出江忠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