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一篇叫做《讀研究生讓我心虛》的文章,作者對中國當前的研究生教育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深入的批判。以下是文章中的部分段落:

我一直都不太願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這不是謙虛,是有點兒心虛。

我是國家計劃內招生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可在實際工作中,我感覺不到自己這個碩士比人家本科生高明到哪裡去,雖然學校給我們制訂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內的高階人才。

我們的課程由公共課、學科基礎課、方向專業課和方向選修課4部分組成,前3部分是必修,而所謂的選修課,也是限制選修,必須得學。

第一門課是公共課。我以為老師會佈置一些書目,大家回來自己讀書。一上課,發現還是老師講,學生記的老套路。看著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口乾舌燥,同學在下面低著頭匆匆記錄,與讀本科時並無兩樣,我感覺又回到了本科時代。

對專業課我也深深失望。首先,專業課課程設定和本科大量重複,沒有拉開差距,連課程的名稱都差不多。本科學的是中國新聞史,現在叫新聞史研究;本科時叫新聞編輯學,現在叫新聞編輯學研究。雖然後面加了研究,但內容沒有多少差別,只不過細化了些。比如,新聞攝影研究,老師講的還是照相機的結構、成像原理、感光片的種類這些基礎知識。中國新聞史研究,老師居然從新聞的起源講起。且不說我這種專業出身的,就是那些跨專業學習的同學經過入學考試,對這些內容也已經爛熟於胸。

不但如此,授課內容陳舊、老化,跟社會現實幾乎沒什麼關係。人類已進入21世紀,新聞傳播業已進入一個鉅變的時代,可是學的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課程還在重複那些講了幾十年的東西。新聞評論學研究,關注的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些政論家和他們的作品,時代背景、作品風格、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不厭其煩。梁啟超的評論確實寫得漂亮,我們應該有了解,可是花大量的時間去總結、記憶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是什麼風格,有多大的實際價值呢?更何況,這些知識在新聞史的課堂上,在任何一本研究梁啟超的著作裡都有論述。這種重複學習又有多大必要呢?新聞評論和時代是緊密聯絡的,為什麼我們不去研究一下當代新聞評論新的發展趨勢和其承擔的功能呢?

現在連中小學都提倡研究性學習,我們的大多數課卻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有一門課主要是介紹名記者和他們的報道作品,按說,這門課完全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記者進行研究,然後互相交流心得和成果,再一起研討,既鍛鍊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可是,這門課的教授方式還是老師介紹、學生記錄,考試考筆記。

我開始失望,我問自己,讀研到底有什麼意義,如果僅是為了一紙文憑,浪費這3年的時光值不值得?

我的大學同學曉寒,在讀研究生的3年裡,和導師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逢年過節在飯桌上進行的。曉寒的導師帶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職務,根本就無暇顧及每個學生。有時候在外面遇見學生,拍著學生的肩膀連聲說你好,你好,卻叫不上名字。

畢業論文,應該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可是現在,畢業生論文大都是粗製濫造之作,既無新的創見,又無學術價值。我一位師姐關於第四媒體的碩士論文被答辯委員評價甚高。你知道她用多長時間寫的嗎?一個星期。她一直忙著聯絡出國,哪有時間專注於論文,她是在網上找的資料,再找一個巧妙的角度,把材料組織好。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寄希望於這樣的研究生教育能培養出什麼像樣的人才,所以當用人單位發現“碩士不碩,博士不博”以後,研究生學歷便自然而然貶值甚至一文不值了。

/*86*/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第三部分

考研的工具價值(1)

考研的工具價值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因為自己只是一個本科生,所以有意地抬高本科生而貶低研究生,說得好聽一點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說得難聽一點便叫做“意淫”。事實上這絕對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希望考研不要成為一種流行病,普通的流行感冒只會影響幾天工作,而盲目的考研卻足以荒廢幾年光陰。我也絕對不是一味地反對考研,對於某些人來說,考研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讀研究生不一定能夠鍛鍊能力,但我並沒有說讀研究生一定不能鍛鍊能力。我只是希望選擇考研的人不要對讀研究生抱有太大的期望,同時應該做好勤奮刻苦的準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