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悸恰�
“殿下年間輕輕,何來這些火器上的知識?”李春燁不僅對朱由檢的火器上的知識迷惑不解,還有很多迷惑的地方,比如,朱由檢的水泥廠、奮武營的訓練、對大明未來的展望,特別對大明的展望,那可是很多知識交織在一起,即使有老師,那也是通才。以李春燁的瞭解,大明不可能有這樣的老師。
朱由檢沒有直接回答,他微笑著看了一眼李春燁,那表情分明在告訴李春燁,自己的秘密不能說,但朱由檢也不忍欺騙他的第一個政治盟友。
按朱由檢現在的衝動,真想將自己的前生後世告訴李春燁,免得一個人悶在在心裡難受。
這一生無論他會取得什麼樣的豐功偉績,無論把大明帶進什麼樣的逆天境界,無論如何的流芳千古,都註定是一個孤獨的人。
他的內心不可能向任何人敞開,無論是婉兒、還是李春燁,又或者是他的王妃周玉鳳。如果他向婉兒、周玉鳳敞開心扉,頂多被罵做夢,如果向李春燁敞開自己的心扉,則可能被罵白痴了,說不定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這位盟友還會離自己而去。
但李春燁都向自己表忠了,自己還藏著掖著,李春燁又怎麼看待自己?
雖然朱由檢的臉上掛著微笑,心裡卻急得直流汗,他拼命扭動腰肢、聳起肩膀,以排解內心的焦急。
過了半響,朱由檢還是決定儘量誠懇一些。“李大人可以這樣理解,有些知識是從煉丹者的口中得知,有些知識是來源於西夷的書籍。”
什麼叫這樣理解?殿下為什麼不告訴自己?李春燁不住地在心裡盤算,朱由檢所擁有的知識,絕對不是來自這個世界,否則以自己的博學,不會一無所知。
來自煉丹者,不可能,煉丹者不過是練練丹藥,最多在醫學上有所建樹,不可能對火器和大明的未來有獨到的見解。
來自西夷倒是有可能,但朱由檢年紀太小,從來沒有離開過京師,西夷的傳教士也沒有進入大明的皇宮,朱由檢怎麼才能讀到西夷的書籍?又有誰給他指導?
最後李春燁給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一、來自神仙的傳授;二、來自西洋的書籍;三、來自宮中的秘本。
如果一定要找來源,那第三種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管是哪一種,殿下現在有難言之隱,不方便告訴自己,但又不忍讓自己亂猜,這才有了搞怪的表情。
“殿下剛才說,大明的火器直追西夷,那怎麼才能讓大明的火器更新,早日趕上西夷?”既然朱由檢不能告訴自己秘密,他也不再強求,他相信,只要朱由檢相信自己,就一定會在切當的時候告訴自己。其實,朱由檢的知識來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把朱由檢的知識榨出來,真正用到大明的發展上。
只要不問自己知識的出處,朱由檢就趕到輕鬆:“現在大明火器局的工匠,全部參與火器的製造。只有讓那些優秀的工匠解放出來,不從事火器的生產,而專門從事火器的研究,大明的火器才能快速發展。”
“殿下,那些掌握技術的工匠不會將自己的技術教給他人。如果技術外流,掌握的人多了,他們自己的收入就會降低。”李春燁是兵部尚書,對火器局的狀況和工匠的心態還是非常清楚的,大明的工匠一般都會保守自己的技術秘密,哪怕是兒子,更不要說異性徒弟了。其實大明的工匠基本上沒有徒弟,除非他的男丁絕嗣。
“利益。他們不肯傳授技術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給他們更大的利益,他們當然會傳授技術。”朱由檢認為這不難解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體制,如果體制變了,能讓工匠們得到更高的收入,他們自然不會垂青生產上的那一點點收入。
又是改變。李春燁自認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應該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進步,還要依賴與火器製造有關的技術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質量的鋼材,這就需要鋼鐵冶煉技術的進步。燧發槍的子彈需要大量的紅銅,而大明的紅銅產量不足,紅銅主要用於鑄幣,必須發掘更多的銅礦。”朱由檢也覺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雖然有銅礦,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銅陵,但與龐大的需求相比,遠遠不足,而且這些銅礦都屬於低產礦,含銅量低,冶煉十分困難。
“究竟哪兒有銅礦?”挖礦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燁主管兵部,對礦場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遼東、蒙古的銅礦十分豐富。如果能在這些地方開採銅礦,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當地形成移民城市,對於歸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