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兩件事?”李春燁對朱由檢的話十分讚賞,雖然他是兵部尚書,但他是文官出生,骨子裡並不喜歡打仗。朱由檢的修生養息政策和他十分對頭。
“一是控制北方,不讓建奴、蒙古實力壯大。從喜峰口向北修路,徵集建奴、蒙古壯丁勞動,沿路每隔千里築一大城,大明駐軍,由大明和北方的遊牧部落共同承擔軍餉,讓他們真正為大明的發展貢獻力量。如果能在關外築起三座大城,則大明的管理地域向北延伸三千里,不僅開疆,也初步解決了遊牧民族的邊患。那個時候,大明已經打敗建奴,相信他們也沒有反對的理由和底氣。”朱由檢當然不是要削弱建奴,想起後世建奴的殘忍和對漢民族科技文化的摧殘,他真想對建奴來個滅族。
李春燁的臉上沒有什麼表情,不知道是朱由檢的話太過震撼,還是他覺得自己以前太無知。
令大明頭痛了十餘年的建奴,被朱由檢幾句話就解決了,簡直和撒泡尿一樣簡單。建奴可不是山東的兩千倭寇。
不過倭寇也是擊潰了山東的十幾萬明軍,而朱由檢,只用了六千士兵,就能全殲倭寇,這結果,就是大明最強的遼東軍恐怕也做不到。
李春燁對打敗建奴還有點懷疑,不過現在整個大明都沒有好辦法對付建奴,既然沒有辦法,即使他有小小的懷疑,也只能選擇相信朱由檢,除了相信朱由檢,大明已經無路可走。
“殿下,那第二件事呢?”
“二是組建海軍,保衛大明海疆。西夷已經東侵,孤懸海外的臺灣島,被紅毛佔領;佛朗機人騙佔了廣東大陸的壕鏡;大明在南洋的藩屬國,多半被西夷侵佔。南洋小國,或被亡國,或被滅種,時刻盼望大明解救。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大明沒有為這些藩屬國撐腰論理,但西夷還是要入侵大明的。沒有海軍,大明就無法將西夷拒之門外。”大明朝廷沒有海洋意識,陸地已經足夠大,足夠富有,誰還有洋精力去管海洋?
朱由檢來自後世,當然知道海洋的重要性。如果不趁現在佔領這些島嶼,將來漢民族又會被第一第二第三島鏈封鎖,那自己就是漢民族的罪人。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重要性,因此,開始在全世界掀起奪島熱潮,無論是亞洲、非洲還是美洲,只要他們發現的島嶼,一律先佔了再說。
“可是,殿下,臺灣本來就不是大明的國土。據老臣所知,臺灣島本來叫東蕃島,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化外之地。臺灣,不過是沿海鄭芝龍、顏思齊等海盜的稱呼。”李春燁覺得自己終於可以獻計獻策了,原來這位年青的王爺也不是萬能的。
見過賣國的,沒見過賣得這麼冠冕堂皇又讓人無法反駁的,竟然幫助荷蘭人爭奪臺灣的所有權。
如果這時候有國際仲裁,李春燁一定毫不猶豫站在荷蘭人的一邊,毫無意識地出賣大明的領土利益。
朱由檢也不得不承認李春燁說的是事實,大明朝廷的確沒有對臺灣實行有效管理,甚至為了迴避與當地海盜的糾紛,把臺灣當成包袱,根本不承認是大明的領土。
第55章大明的未來(三)
“李大人,臺灣自古就是我漢人的土地。李大人熟讀經史,應該知道,三國時孫權就曾派人登島,宣示主權;前元也曾經管理過臺灣;現在臺灣島上的居民,絕大部分都是我大明的子孫,他們是標準的漢人。本朝由於北方一直有蒙古的邊患,精力放在北方,才忽略了對臺灣的管理。儘管如此,成祖年間,鄭和的船隊也曾到過臺灣,宣揚大明國威,安撫當地百姓,臺灣與漢民族一直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李大人,臺灣離大明的福建、廣東太近,以西夷的海軍實力,如果臺灣被他們佔據,必然時時威脅大明的海疆。那時,大明北方邊患未除,又增加南方海患,大明能承擔得起嗎?”朱由檢只好給李春燁上起政治課,這種理由在國際上肯定站不住腳,不過沒關係,只要在李春燁的心裡站住腳就行,朱由檢也沒打算到國際上和誰說理去,現在還沒有聯合國,沒有解決國際糾紛的渠道,國家之間,靠的就是實力,誰的實力強,誰就是老大,就可以分配國際資源。
李春燁果然眯著眼睛,在慢慢回味著朱由檢的話,就好像是在反芻的老牛,完全忘記了外界的存在。過了好久,似乎朱由檢的理由真的在他心中站穩了腳跟,他沒再提出反對臺灣的意見,“殿下,西夷真的會入侵大明嗎?”
“西夷已經佔領臺灣,連大明陸地上的壕鏡都被佔領了。李大人,西夷的海軍都是由海盜組成的,有哪個海盜登上大明的陸地後,對大明豐富的財物、美麗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