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道:“本贊普以為,眼下大吐蕃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調兵遣將,準備與唐軍大戰;二是準備和談;三是準備保衛積石山。”
“贊普英明!”群臣齊聲頌揚。
“大非川對大吐蕃太過重要了,正是因為擁有大非川,吐蕃才這麼強大,才能對唐朝構成威脅,才能嚴重威脅河西走廊,讓唐朝無法全力經營西域,是以,大非川無論如何不能丟,一定要奪回來,哪怕是與唐朝決死一戰,也是在所不惜。”大論剖析道。
“沒錯。”群臣贊同。
大非川對於吐蕃太過重要,不僅僅擁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價值,還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在國家安全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以,大非川決不能丟,哪怕是與唐朝大戰一場。
“大論說得固然有理,可是,唐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號令嚴明,戰法了得,能征善戰,新近屠盡百萬突厥,我們與唐軍大戰,打得過麼?”緊接著,有大臣心驚肉跳的提出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問題。
群臣個個緊抿著嘴辰,目光閃爍,一臉的驚懼,難以回答。
唐軍有多麼了得,作為唐朝的主要敵人之一的吐蕃很清楚,吐蕃與唐朝打了這麼多年,要不是有著高山密林可以依託的話,早就被唐朝滅了十次八次了。
想想看,突厥是那麼的強橫,其國力軍力比起吐蕃來,要強得太多了,還不是被唐朝滅了?唐朝滅突厥的次數不是一次,而是兩次。
尤其是第二次滅突厥,最是讓人驚恐,一次性屠盡百萬之眾!
一次性屠殺百萬之眾,翻遍史書也是找不到,誰能不驚?誰能不懼?
反觀吐蕃,國力不如唐朝,軍力不如唐朝。軍隊的訓練、裝備、號令、戰術戰法都不如唐軍,被唐軍甩開好幾條街。
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的一次大戰,那就是大非川之戰。薛仁貴只帶了五萬唐軍進入大非川,在郭待封丟掉糧草,損失不小的情況下,薛仁貴手裡擁有的兵力不過四萬人的樣子。而當時的吐蕃出動傾國之兵,四十萬,是唐軍的十倍之眾。
在當時的大論率領下,對唐軍發起連番進攻,想要全殲唐軍。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吐蕃傷亡慘重,死傷無數,積屍如山,大論不得不放棄全殲薛仁貴的打算,只得主動與薛仁貴和談,放薛仁貴離開。
這是用血的代價得出的經驗教訓。
若當時的唐軍不是丟掉了糧草,導致士氣低落,軍心不穩的話,四十萬吐蕃大軍說不定會大敗。
都松芒布結愣了半天,這才大聲道:“只要我們大吐蕃的勇士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就一定能打退唐軍!二十年前,我們能打敗薛仁貴,如今就能再次打敗唐軍。”(未完待續。。)
第十三章 薛仁貴兵敗處
都松芒布結的話慷慨激昂,很有力量,很能鼓動人心,然而,群臣卻是緊抿著嘴唇,沒有響應。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很清楚,這不過是好聽的說法而已。
若是一般的吐蕃百姓,聽了這話一定會很高興,會歡呼,但作為吐蕃的統治階層,他們對當年的大非川之戰太瞭解了。沒錯,吐蕃是勝了那一仗,那是慘勝,吐蕃因為勝利而膽寒。
當年那一戰,若是唐軍的糧草還在,吐蕃一定會失敗;或者薛仁貴的兵力稍微多點,不需要太多,多上兩萬的樣了,失敗的一定是吐蕃。
如今再次大戰,吐蕃還真的沒有一點勝算。
都松芒布結把群臣的反應看在眼裡,倒也沒有怪罪,因為他心裡也很清楚。
“在開戰之前,得和唐人和談,儘可能不戰而保全大非川。”都松芒布結接著道。
“贊普英明。”大論、小論、整事相齊聲贊同。
和唐朝開戰,吐蕃沒有多少勝算,這是用血的代價得出的結論。若能透過和談而保全大非川,那是最好。
“贊普,和談是好事,可是,唐人會應允麼?”有大臣很不識相,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是呀。與唐朝開戰,大吐蕃並無勝算,唐朝很可能得到大非川,我們拿甚來談?”立時有大臣附和。
談判是需要籌碼的,吐蕃手中沒有籌碼,怎麼與唐朝談判?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若是不解決的話。又沒法談判。
“這……”都松芒布結被問住了。愣了半天。這才道:“除了大非川不能談外,其他的都好說。唐人要牛羊駿馬,金銀,儘可能滿足。”
大非川太重要了,絕對不能丟。至於其他的,牛羊駿馬金銀珍珠,雖然貴重,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