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

從天堂到地獄王爾德自我的悲哀畫像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英國19世紀末頹廢的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一生,有過因傑出的才華而眾星烘月般的榮耀,也有過因放浪不羈、聲名狼藉而墜入萬劫不復的精神地獄的悲慘。快樂時他是一隻在天地間自由地吃取快樂之果的無憂鳥,放浪時他是向地獄最深處潛去以攫取惡名的撒旦,悲哀時則是終日以淚洗面、痛心疾首的聖徒王爾德就是這樣一個矛盾同一體,解剖這個複雜的矛盾同一體,對我們瞭解一個天才的人格,瞭解這個天才所處時代的〃人格〃,都是意味深長而又艱難的工作。而他一生所寫的書信,無疑是我們實現這個目的的一件銳器,是我們可以探視到王爾德靈魂最深處秘密的視窗。

王爾德生於都柏林,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開有自己的診所,也有著作出版;母親是19世紀40年代青年愛爾蘭運動中的旗手,發表了大量帶煽動性的詩歌,出版了不少詩集和散文集。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王爾德,帶有藝術的天賦自然是沒什麼可奇怪的。有人說王爾德一生最好的教育是在他父親的餐桌上和母親的會客室裡得來的,這話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1871年,17歲的王爾德贏得一筆獎金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雄心勃勃而又自負自恃的王爾德在這裡因古典課程出色而得到了很多獎勵,其中包括一次學術基金和一枚伯克利金質獎章。

1874年,王爾德進入牛津大學的馬格丹倫學院,並在第一次文學士學位考試中獲得第一名,從而成為牛津大學的半津貼學生,即在大學四年中他每年可得到95英鎊的津貼。

牛津大學時期是王爾德唯美主義藝術觀和生活觀的形成時期,他對裝飾藝術、服裝藝術的興趣,也是在這期間形成的。英國的浪漫詩人,如濟慈,以及仍活在世上的前拉斐爾派詩人和畫家,像風趣而才華橫溢的惠斯勒(美國畫家,長期僑居英國,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傾心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瓦德·佩特,對敏感而才智過人的王爾德來說,無疑就是一座座天堂,更何況他又住在一個讓年輕人做夢的城市、讓他們生出無窮的野心的大學:古老沉重的校院,校院裡翠綠的草坪,潺潺流淌的美麗的小河,這一切足以讓人忘掉塵世的煩憂,而一心沉醉在愛與美的芬芳之中。王爾德在牛津大學的小居室裝飾得也像周圍的環境一樣美:房間牆上塗滿了美麗的色彩,臺子上和書架上放滿了古玩;而他自己呢,則常常穿一身天鵝絨的衣服,寬領汗衫,倒折領口,打一條異樣的領帶,手裡拿一朵向日葵或百合花。他身體力行,開始到處宣傳他的唯美主義了。

當王爾德最後一次走出牛津大學的大門時,他已把自己最難忘的八年時光留在牛津了,不管是好還是壞,這些年的影響伴其終生,其中一點,就是他在學校獲得的一系列成功使他把一個本是對任何一個有思想、對生活抱有美的態度的人都深懷敵意的社會想得太美好、太可以隨心所欲了。他希望自己身邊一直有鮮花和掌聲,一直有崇拜者和同情者。他放浪不羈,才華橫溢,妙語連珠。他希望生活一直像在牛津時那樣:父親替他付學費,學校把他與社會隔離,只給他知識與美,而他則可以自由選擇可愛、精美的一切,拒絕一切可厭、病態、粗魯的生活。他想吃到生活中所有美的果子,他想只走在有陽光的路上。用佩特的話說,他擁有太多的知識,但卻過於粗魯、自私地將這些知識運用於感官快樂方面,他屬於那種不想付出勞動就想嚐到收穫果實的快樂的人。就是這種生活態度,讓他後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881年,王爾德把自己在牛津大學和出校後所做的詩結集出版,名為《王爾德的詩》。詩集一出,轟動文壇,譭譽紛至沓來,而他自此卻一躍成為唯美派的青年詩人,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人物,其名聲不管是香是臭,總之是遠揚了,遠到當時尚不像現在文明、霸道的美國人竟邀請他漂洋過海,前去演講藝術了。但說來也許讓人覺得滑稽的是,王爾德赴美的起因卻是因了一部意在諷刺他和其他唯美派詩人的喜劇《單人紙牌戲》,戲中的一個角色名為〃肉慾詩人〃,人們普遍認為就是影射王爾德的。這出戏先是於1881年4月23日在倫敦首演,同年9月準備在紐約上演。導演商業眼光犀利,認為可敬的王爾德先生此時若能到紐約亮相,一定會大大提高戲的賣座率,於是殷勤邀請王爾德赴美。不知王爾德是否知此底細,但他是喜滋滋、意氣風發地,以大英帝國的藝術家身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