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而煤炭所佔比例下降到。

美國石油產量很大,其消費量同樣巨大。1948年以後,美國開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這標誌著世界能源中心從美國轉移到了中東。世界能源版圖的波斯灣時代開始了。不過,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前,國際石油市場基本上處於消費國主導時期。二戰以後國際能源領域有兩大歷史性發展:第一,由於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致使能源需求飛速擴大,而絕大部分石油均產在中東。第二,歐佩克在1960年開始組建,這一現象向人們暗示,國際石油公司和石油產出國政府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改變。但是,歐佩克會員的努力沒有使市場價格停止下降,對國際石油市場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1970~1973年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油國政府開始在日益緊縮的原油市場發揮作用,舊的以公司為中心的機制被破壞,公司間妥協安排也被清除,經營中的公司被產油國收歸國有,喪失了對產油國的控制權。產油國政府於1971年在德黑蘭達成協議,導致油價猛漲。第二,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了頂峰,而歐洲和日本對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長,使得世界對歐佩克的石油需求量飛速增長,這些需求絕大部分依靠中東的石油產出來滿足。

實際上,重要的歷史里程碑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而是10年以後歐佩克對市場的有效干預。1973~1974年和1978~1981年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正式宣告國際石油市場已經處於產油國主導時期。IEA的建立表明石油消費國試圖透過國際合作增加其在市場中的權力,但直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第二階段(1980~1981年),IEA才真正發揮了其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