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鉅額軍費了。“美國如無此次之建議,日本海軍絕難獲得60%之比率”。
而且,該條約還迫使美國終止了在關島、菲律賓、阿留申等接近日本的前沿哨位的基地建設,日本本土及周邊水域的安全得到了高度保證,日本獲得了西太平洋地區不可動搖的海上霸權。
與《華盛頓條約》全然不同,日本在《四強條約》上卻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吃了點兒虧。
英日同盟締結於1902年,兩國同病相憐,嫉妒俄國勢力之南下而共同對之加以抵制,遂一拍即合。第一次英日同盟的期限未滿十年,兩國就在1905年,又締結了第二次英日同盟。這一次,兩國針對的物件增加了德國,並把條約適用範圍擴大到印度。
英日同盟成立後,一直是日本在亞洲擴張的支柱。英國也限制了俄國的擴張,並確保了其亞洲殖民地的安全。
然而,第三次英日同盟時,世界局勢大為改觀。俄國國力凋零,德國幾至不國,中國異軍突起。英日同盟本來在限制中國方面大有可為。然,美日衝突的加劇,卻破壞了這一可能。英美關係密切、利害錯綜複雜,遠出英日關係之上。
此外,日本對華政策悄悄改變,從而取得了最惠國待遇,並加緊對香港、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甚至印度等地進行滲透擴張——對東南亞的滲透也就算了,對印度的滲透卻是英國人所不能容忍的,英日矛盾因此趨於激化。
不過,英日矛盾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美國。英日同盟在失去目標後,美國覺得這是個針對自己的同盟,便決心要拆散英日同盟。
英國面對美日矛盾,潛在的中美同盟,以及隨之而來的兩個同盟的對抗,感到憂心忡忡。
如果美日之間發生戰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出於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慮,只能選擇支援美國。而英國迫於同盟條約,支援日本的話。有可能會出現宗主國英國與日本結盟、同與美國結成同盟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自治領開戰的荒誕景象。
總而言之,英國最終放棄了英日同盟。英、美、法、日四國簽署了《四強條約》,英日同盟結束。
用日本某政治家的話說,“英日同盟得到了一個體面的葬禮”。
英日同盟的結束,直接影響了日本的國策。
在中日“滿洲”衝突的時候,日本判斷,沒有速勝的可能。一旦引起戰爭,美國不會沉默。考慮到隨之而來,日本就要對抗中美組合——數量龐大、訓練有素的中國國防軍,及財力無窮的美國,這樣的組合決不是日本願意見到的。
這時候,中國提出了一箇中日秘密同盟,滿足了日本相當部分的要求。注意,這裡的關鍵在於“秘密同盟”。這就使日本在與中國結盟的時候,仍然可以保持英日同盟。說白了,日本打算騎牆,在儘可能獲取眼前利益的基礎上,等待國際局勢的變化。然後,再選擇倒向英國,還是支援中國。
可是,《四強條約》結束了英日同盟,也結束了日本騎牆的美夢。而且,英日同盟的廢止,強烈的傷害了日本人的感情,認為“西方世界把一個亞洲國家一腳踢開”。這也是“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等思想,在日本迅速傳播的基礎。
兩個同盟的話,日本可以騎牆。只有一個同盟,日本的選擇就不多了。日本大陸派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從此以後,隨著中國的壯大,親中派逐步主導了日本政策。
中日交往逐漸頻繁,中日關係日益密切。
日本的外交情況,大致就是如此。“幣原外交”推行對英美的敦睦政策和對中國的親華政策,不過是日本外交政策根據具體情況而作出的改變。
再說政治。
二十年代,正是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大正德謨克拉西”的奇異時期。德謨克拉西就是“民主”的音譯,就是說,日本正處於議會制民主時期。
普選,文化自由運動、婦女參政等令人眼花繚亂的新事物破天荒地出現了。
在實際的政治程序中,日本出現了政友會和民政黨 這兩大政黨展開“政黨政治”、輪流執政這一政治形態。並且修改了陸海軍大臣現役制的規定,預備役、後備役軍人也可以出任陸相、海相,軍方用以要挾政府的一張王牌也從此消失。
因為中國實力不可輕辱,且中日關係日益密切,軍部沒有出頭的機會,日本政黨政治沒有什麼大波折。只是一直掙扎於經濟危機,努力恢復,再次危機,再次恢復,這一連綿不斷的倒黴怪圈之中。
日本政府作出了很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