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水泥產量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轎車、石油產品、合成橡膠居第三位;鋼鐵、造船居第四位;飛機制造、宇航工業、海洋開發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均居世界領先地位。1959年至1974年期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不僅高於美國、英國,而且高於德國。同一時期,法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按當年價格計算,197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法郎,人均國民收入首次突破2萬法郎。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基本實現充分就業,在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期,失業率始終控制在%以內的低水平。
七十年代以後,法國經濟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在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法國經濟反覆衰退,物價輪番上漲,失業人數猛增。1977年失業率終於突破5%大關,此後一路上升,並於1985年第一次達到兩位數。儘管歷屆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不斷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總署也先後制定了第六個(1971~1975年)、第七個(1976~1980年)、第八個(1981~1985年)、第九個(1984~1988年)和第十個(1989~1992年)經濟計劃,但這些計劃的執行情況不太理想。1992年,計劃總署準備了第十一個計劃(1993~1997年),但未被1993年3月法國議會選舉後的新政府透過。此後,法國透過執行國家-大區計劃合同(contrats de Plan Etat…Region)的方式,在全國貫徹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從1973年至1979年,法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下降到%,1980年至1990年又減少到年均%,1991年和1992年進一步降至%左右。到1992年下半年,法國經濟進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甚至下降1%。從1994年起,在全球經濟復甦的帶動下,法國經濟進入恢復性增長時期,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固定價格),創恢復期最高點。2001年,全球經濟再次放慢,當年法國經濟增長率僅%,2002年增長率減至%,估計2003年僅能有微弱增長。
根據法國外交部公佈的資料表明,1997年法國三大產業基本情況如下:
農業:位居歐盟之首,其產量佔歐盟農業總產量的22%。農食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法國農業擁有全國6%的就業人口,實現2~3%的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包括建築業和公共工程):排行於歐洲第二,世界第四,居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全國就業的29%、投資的40%和出口的近80%,是由工業部門實現的。服務業:法國服務業相當發達,該行業擁有全國65%的就業人口,實現70%的國內生產總值。
(根據駐法國經濟商務參處《法國經濟概況》等網上資料整理)
韓國政府主導型模式
韓國是另一個創造經濟奇蹟的東亞國家。僅在1961年韓國人均GNP尚不足80美元,而到1990年韓國人均GNP已有5400美元,一躍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但與日本不同的是,韓國令人眩目的經濟增長是在政府強制色彩很重的指導下取得的,經濟增長與政府穩定並行是以軍隊為後盾的韓政府的目標。
(一)韓國公共部門的規模
韓國政府雖對經濟執行施加了嚴密的控制,但公共部門的規模並不龐大。從國有企業來看,韓國國有企業佔企業總數不到1%,集中在能源、交通、港口和郵電等壟斷性的公用事業,通常是資本密集型。1962…1973年國有企業僅吸收新增就業人數的5%…6%。1988年以來在一些國營企業推行“大股份計劃”,國有企業進一步減少,現在國有企業僅餘20多家,主要是鐵路、能源公司和一些大的株式會社。韓國國有企業是可以補償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並有贏利的企業,一旦某個公營企業出現虧損,立即就會出現劇烈的人事和管理方法的變動以重振企業經營。
韓國政府財政規模佔GNP的比重屬較低之列。在60,7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一般不超過27%,平均為35%。中央財政赤字佔GNP比率在1970年到1986年間只有5年超過4%。而且政府預算的規模在近年來仍不斷縮小。如1990年政府總支出佔GNP比率為;財政赤字佔GNP比率為。而同年美國、英國、日本、巴西政府支出佔GNP的比率分別為24%、、、,均高於韓國。
韓國政府的實力基礎是國家資產(佔全部工商資本的60%)。這些資本並不用於建立國有企業,而是作為國家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