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先生。”徐敬熙點頭,說罷就退下去了。昨天晚上他和先生都一夜未睡,今日是該早些休息了。
日本騎兵的襲擾很快就結束了,雖如此,但整個京畿防線的日本人蠢蠢欲動,誰都知道休整一個多月的日軍馬上就要進攻。眾將的關注焦點都在京城,可楊銳卻已經對這場戰爭有些乏味了,臺灣已經到手,日軍已經入甕,接下來的戰事只是收網而已,真正要考慮的這次該把日軍打多慘為好,這種慘不再是仇恨,而是一種謀略。
這其中有許多事情是要取捨的,最明顯的就是給日本人留幾口氣還是徹底打殘。打殘就是把日本炸的稀巴爛,中國獨霸東亞,但這樣的結果很有是失去美國的支援,畢竟英日同盟才是中美友好的基礎;可不打殘,那英法戰後必定支援日本敵對中國,甚至那一天美國見中國尾大不掉,也可能加入支援日本的行列,到時候中國的角色就變回十年前的俄國,英美日三者聯手,這股能量是不可小視的。所以打殘和不打殘是個問題,打多殘更是一個問題。
再有就是中國真正的國家戰略是什麼?以國力論,像後世日本那樣搶奪殖民地是不可取的,其他或許不是問題,可美國是個大問題。中國真正的能選擇的殖民方式,還是像光復朝鮮一樣,幫著殖民地國家獨立,以建立親中的政府,或儘量幫著當地華僑當權,直接吞併是最不可取的。甚至,即便是這樣,美國人也會像對待朝鮮這般橫插一刀,把一個受美式文化薰陶的黃皮香蕉硬塞過來……
想到美國人插手朝鮮,楊銳又不由想到水壓機那件事情。從各個方面的資料來看,美國人不支援、或者更確切的說,華爾街那些人反對中國進行工業化。現在美國未像一百年後那樣產業空心化,真要中國工業化,那麼美國的產品賣給誰?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爛了整個歐洲,於是美國貨在戰後鋪滿了整個歐洲;而亞洲這邊,戰後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其目的就是為了把美國產品推向中國。一個工業化的中國,根本就是現在美國的競爭對手,是他的敵人。無核時代可不是像一百年後那般搞反傾銷調查、懲罰性關稅什麼的,畢竟那時的美國已把其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非拉國家。非洲拉美等地,政治因素也好,人種習性也好,並沒有接受多少轉移出來的產業,反倒是中國抓做了這個機會,一躍成為世界工廠。
美國歐洲專注高科技產業、專注金融業,中國專注生產製造,這是世界產業的分工格局,如此,歐美不再有那麼多人權問題,不再有那麼多的環境汙染問題,不再有那麼多的勞資糾紛問題,而亞洲中國,則透過接受這些轉移產業而製造業發達,經濟增速,這或許能說是國人的勤勞,但不容忽視的是美國本身對這些產業的捨棄。
按照現在的發展,要想中美友好,那必定是美國工業,中國農業;而不可能是美國高科技產金融業,中國大興工業。以歷史的發展,中國實現工業化的前提就是美國產業進行升級,這大概需要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起始於二戰、繁榮於七八十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後。自己真的能等到那個時候嗎?中國能等待那個時候嗎?
楊銳想到此不須考慮就否決了。既然來了這個世界,那中國的命運就要改變,而改變,就不能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將是一個發達國家,而成為一個發達國家,這卻又是要和現在的美國相競爭、相敵對。
二戰的勝利完全是美國人勝利,殖民地去除之後,就如大西洋憲章上所說的,‘所有國家,不分大小,戰勝者或戰敗者,都有機會在同等條件下,為了實現他們經濟的繁榮,參加世界貿易和獲得世界的原料’,這種‘同等條件下’,其實是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上的措辭是一樣的,名義上是同等,但以美國的工業實力論,根本就是單方面碾壓,真正的結果就是美國獲得全世界市場,美國獲得全世界原料。
楊銳回憶上那幾本筆記本的些微細節,之前記錄的時候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但現在身為一國之長,在這個夏日的夜晚忽然想到那些歷史細節,到最後得出一個他自己都嚇一跳的結論,那就是:不管中國在以後的戰爭中會不會獲取殖民地,不管以何種方式獲得殖民地或勢力範圍,只要中國妄圖工業化,變成一個和美國一樣、或者是在諸多產業強於美國的工業國,那麼就勢必會和美國走向敵對,走向戰爭。
夜涼如水,書房中的他被自己得出的結論嚇了一跳。二戰誰都可以惹,但美國是不能惹的,中國追求富強,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和不能惹的美國為敵!這是真的嗎?楊銳再將自己推演在紙上書寫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