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太子李豫從驪山別宮返回長安。老皇帝是皇帝出於某種忌憚心理將之安置在驪山別宮養老的,因為天無二日當今天下不可能存在兩個皇帝,加上前番老皇帝各種復辟的蠢蠢欲動,這才導致了皇帝下了決心。
其實皇帝也沒有第二種選擇。如果他對老皇帝背後的小動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在很多老臣的蠱惑攛掇下,老皇帝肯定對奪回皇位並不死心,因為這皇位本來就是老皇帝的,皇帝不過是趁著安祿山謀反的危機當口取而代之罷了。
皇帝本來是狠下心準備讓老皇帝老死在驪山的。但前番老皇帝突然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多時,宮裡御醫診治無果,最後無奈地下了結論:老皇帝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連番變故,人生大起大落,皇位被兒子奪去,身邊沒有一個體己之人照料,無盡的權威淪為守在驪山別宮的孤苦伶仃,老皇帝的心情之鬱積可想而知。加上上了年紀,受點風寒就誘發了傷寒重症,積重難返了。
皇帝終歸還是心軟,也是孝順之人。他再三斟酌,還是答應了老皇帝近臣顏真卿等人的第三次進表請求,讓老皇帝返回長安治療,然後安享晚年。
而皇太子李豫守在老皇帝身邊,一路護衛老皇帝返京,也不算違背皇帝的聖旨。就在李豫跪伏在麟德殿外痛哭流涕不止之後,皇帝長嘆一聲,也就再下了一道聖旨,念在皇太子對老皇帝的一番赤誠孝心上,准許皇太子結束在驪山的幽閉,返回東宮。但在聖旨上也警告太子要恪守禮法,為國盡力云云。
孔晟是不知道這些情況,否則孔晟就不難猜出,李豫身邊肯定有高人在背後為之出謀劃策,瞄準了皇帝的軟肋,還是東山再起。
不過,皇帝的警惕之心仍然不減。李豫雖然返回東宮,但也不敢再像過去一樣與朝臣結黨營私,他大多數時候都在東宮閉門讀書,很少與外界交往,甚至謝絕了很多原本就是太…子=黨的人的拜謁。
朝政盡數掌握在了李泌和杜鴻漸兩人手裡。而京城的兵權,禁軍指揮使則是南霽雲。當然,名義上皇帝自己親自執掌禁軍,南霽雲不過是皇帝的副使。最近還有一個人被皇帝重用,那就是神龍衛副使張巡。
張巡的忠誠和才學深得皇帝的賞識,如果不是神龍衛目前無人掌控,他肯定早就讓張巡出閣拜相了。
老皇帝和東宮太子返回長安之後,倒是相安無事。但沒有兩天長安就風起雲湧,來自江南各大世家的代表接連趕到天子腳下,分別透過各自背後的京城權貴、以各種方式控告江寧郡王孔晟。
不少朝臣在朝會上參了孔晟一本。彙集起來,關於孔晟,罪名主要有這麼三項:其一是假傳聖旨、在江南作威作福;其二是欺壓世家和士子,擄奪世家財富、瘋狂斂財;其三是擅自廢黜朝廷均田令。
對於這些亂七八糟的所謂控告,皇帝一開始並沒有太放在心上。一些個江南豪門跑到京城來告黑狀,皇帝心裡多少有些不喜。再者他對孔晟有著基本的瞭解,知道孔晟根本就不是貪婪之人,沒有人比皇帝更清楚,孔晟名下的孔氏商坊擁有著怎樣的財富總量。宮裡圍繞著皇帝的一應用度、神龍衛的所有開銷,說穿了都是孔晟個人之力在支撐,這樣的人你指責他在江南瘋狂斂財,皇帝怎麼可能相信?
但架不住控告的人實在是太多,皇帝迫於無奈,只好假意讓李泌出面讓有司查辦一下,打的本來也就是拖一拖的主意。同時暗中囑咐李泌,給孔晟下一封書函過去,讓他注意一下不要在江南搞得沸反盈天。
這兩天的朝會搞得皇帝很是厭煩,但最近朝廷政務繁多,平定剿滅史思明的河東叛軍問題,朝廷國庫捉襟見肘的問題,乃至是不是要恢復科舉取士的問題……都一起紛至沓來困擾著皇帝。這種事關天下根本的大事,皇帝不可能自個兒做主,必須要透過朝會來討論確定。
但只要一開朝會,一個控制不住,就會異化成對孔晟個人的批鬥會。不少朝臣打著各種旗號不厭其煩地上書,請求皇帝罷免了孔晟的郡王爵位和總領江南山南兩道的軍政大權,至少也要制止孔晟在江南的胡作非為。
皇帝很無奈。他突然意識到,這些衝著孔晟來的人,背後站著的應該還是太子李豫。別看李豫這幾日老老實實呆在東宮,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李豫的手段和性格,他肯定不會放過這種打壓孔晟的良機。
但只要李豫不公開站出來,皇帝也拿他沒有辦法。
所以今天的朝會,皇帝心裡就有些煩躁。那麼多的國家大事沒有人討論,朝廷養了這麼多的文臣武將,能真正為他分憂解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