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之前,他們必須活下去。
為此,劉協特意下詔令,讓各家集商社要富有大漢帝國的人文精神,善待傭工,注意飲食和溫暖保障,要注意衛生條件,尤其注意防止大規模瘟疫,要注意尊重他民族的安葬習俗,一律採取瀛州土著傾向的火葬,死後骨灰留在地中。
至於瀛州當時到底是否採用火葬,劉協倒不是很清楚,但至少不應該大規模留下可以考證的墓葬群或者坑埋群。
在瀛州本土,徐庶向劉協發來奏函,表示在瀛州壯勞力大量流逝後,當地老人無法獲得瞻養,是否由遼州提供一定的糧草支援。
劉協想了幾日,最終回覆是讓他自己決定,但徐庶哪裡有調撥遼州糧草的權利,他只好讓各商軍自行處理,漢軍則不得過問此事,任何人不得留下相關記錄,並且對瀛州土著採取火葬儀式。
劉協估計瀛州的事情解決至少是明年夏秋時節,屆時還會有不少勞動力陸續抵達渤海灣。
在大漢帝國的歷史上,平定瀛州將意味著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集商社成為大漢征伐的主力;其二是大漢帝國邁開了海洋帝國的腳步。
看著十多年前的海樓船設計圖紙,劉協清醒的意識到,必須首先系統的解決海洋帝國的根基問題。
大漢帝國的艦隊還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這些年來江東船舶軍備集商社雖然也開發了很多新船隻,但真正意義,遠洋航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裡面需要天文學、數學、理學、地理學等各方面學科頂尖學者的參與,僅僅依靠江東船舶軍備集商社一家的力量實在是太單薄了。
第十卷 四海征伐 第四章 海洋帝國
海者,榮萬千水,納地上六萬八千水與一身,養魚蝦無數計,有島千萬餘,乃大漢帝國無盡之寶庫。
海者,浩瀚無盡處,浪或有千尺,或有幾丈,然不可阻大漢帝國之艦。
漢之國民者,強及四方,焉能畏海而裹足難前。
在擴海詔令中,劉協這樣寫道,他希望能夠讓整個大漢帝國的人都知道,那一望無垠的大海是一個寶庫,可以養活無數人,是帝國的未來。
劉協在華夏十三年冬末,召集中央太學府、統帥府和江東船舶集商社、荊州武威軍備集商社、襄陽學府、襄陽理工學府、長江學府、黃河軍備集商社到一起商議,制定了海洋開發戰略。
整個戰略包括了從民生、航海技術和水師規劃三個方面。首先在民生方面,決定成立渤海漁場、開山漁場、南海漁場、東南漁場、瀛州漁場、海寧漁場、誰安漁場、河內漁場八個海洋漁場,制定漁民捕魚範圍。
江東船舶集商社、荊州武威軍備集商社、黃河軍備集商社三家承擔漁民捕撈船的設計和製造,需要設計出六個方案,為沿海漁民提供六種不同型號的漁船。
對漁民提供補貼,可以幫助他們貸款購買新設計的漁船,鼓勵大的漁家或幾家合力購買大型號的漁船。
鼓勵帝國掌控的商社和民間的商社組建漁業農場,進行大規模捕魚作業。
鼓勵海魚實行初步醃製後,向內陸銷售,鼓勵商社對海魚實行加工作業。
襄陽理工學府承擔各大漁場海域季風、風浪和漁業資源流動性變化調查。襄陽學府承擔新漁網材料的研究,開發新漁網製造工藝並加深普及,長江學府配合各大船舶製造商社設計新漁船。
在八大漁場設立普遍的燈塔和風浪報警機制,設立避風港。在島嶼上設立避難處。
在航海技術上,中央太學府和襄陽理工學府擔任主要的航海技術系統開發工作,指南浮針的改進。航線的勘查和詳細的星象變化圖,牽星術的進一步擴充套件,航速的測試,新計時工具香漏和沙漏的設計,海洋深度的探測,季風的探測,船隻結構的調整,糧食蔬菜肉類的儲存保鮮,翼帆、尾帆的設計總計六十二個課題。
此時的大漢在得到羅馬使團提供西方地圖後,將東西方地圖實現對接。地中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海灣和南海、東海、黃海、遼州海(今日本海)已經實現了對接,當然其中在印度洋一帶是劉協自己補上去的,雖然缺少非洲海域和太平洋南半球海域。但透過航海抵達印度、兩河流域的波斯灣的設想已經可以成型。
雖然將會採取沿海航行,但這種遠洋航行對大漢帝國來說,還是一場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劉協藉助這次機會,引導中央太學府開展系統學和海洋學、航海學三門新學科。
劉協建議以天京城城市中心和北極星星位建立一個橫切線。稱之星經線零度,向東每三十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