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3部分

於小半個案几了,如今沒有如此大的字盤,還得花幾天功夫去做。若有了字盤,用一二十個工匠,一日內排好字盤當無問題。”

在李佑看來,這就足以應付當下需求了。至於人力更不是問題,朝廷撥在國子監使用的雜役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抽出幾十個來排字盤問題不大。

出了典籍廳,孫司業指著前方道:“那裡是掌饌廳和會饌堂…”

“這就不必看了。”李佑吩咐道。他心裡有了計較,沒心思再接著巡視了,打算再去與石祭酒談談。在國子監辦報紙這種事情,啟動經費不是問題,他可以從銀號借支,但人力方面是繞不過石祭酒的。

之所以下定了辦報紙的決心,是因為李佑判斷這是個雙贏的事情,如果有好時機,那便非常值得去做。

對他自己而言,只要辦成了報紙,各種好處自然不言而喻。輿論也是權力,掌控輿論影響政治不是什麼新鮮事。何況只一頂“大明近代報業創始人”的名號,就足夠虛榮了,幾百年後寫進歷史課本沒問題。

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子監監生的壓力和情緒。也算是他李佑的政績,誰叫他是朝廷派來整頓監生平定人心的。雖然朝廷本意多半是找個位置打發他,不指望他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蹟,但能出彩就出彩。不用含糊。

李佑估計,他辦這份報紙至多用百十來個監生,但若模式成型後。其他選不到官的監生可以回到家鄉有樣學樣,很能解決就業問題。

其實天下各階層裡,讀書人是最難侍候的,既要精神追求又要物質需求,簡單的說就是兩點——飯碗和體面。做官尤其是美職輕易就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對此李佑看的很透徹。

但目前癥結就在於,科舉興起後監生不吃香了。選官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體制李佑是沒辦法改變的,只能另闢蹊徑,辦報紙或許就是一種不錯的出路。

如果報紙能賺到錢,就解決了參與人員的飯碗問題,同時對吃報紙飯的讀書人而言。也具備一定的體面。

一是不用經商做工,免操賤業;二是寫出來的東西若能有千萬人傳閱,對讀書人的激勵是很大的,足以使人感到臉上有光;三是激揚文字指指點點,可以滿足這批不能做官讀書人的議政,產生虛幻的“無冕之王”心理進行精神自慰。

而且李佑也很明白,報紙這個東西如果運用的好,還能夠給監生一個情緒發洩渠道,緩解現實壓力。減少各種不穩定因素帶來的麻煩。

從大環境來看,國朝有一點好處,雖然常有老冬烘感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但不可否認民間思想十分活躍。

對此朝廷管制也不嚴,甚至從理論上還是支援民間發聲的(雖然只是被供起來的理想主義祖宗法度),堵塞言路放在誰身上都被認為是錯誤(不是罪行)。當然前提是別宣揚殺官造反忤逆不孝之類的。

而且太平年間的商業繁榮,也是報紙這種新鮮事物能夠生存的土壤。國子監雖然政治地位日趨沒落,但卻擁有極大豐富的人力和看起來挺靠譜的技術積澱,

從典籍廳回彝倫堂的路上,李佑邊走邊低頭沉思,越發覺得可行性很高,值得一試,哪怕可能需要先期投入一些本錢。

他不說話,陪同人員自然也不敢隨便做聲,一直靜默著到了彝倫堂東房外,孫司業才作揖與李大人告辭。

“報紙?你是說抄報?”石祭酒疑問道。

這年頭除了官方邸報外,民間有抄報這一行當,也算是報紙的雛形。尤其是遇到熱門事件時,總是有各種抄報瘋狂流傳,但在李大人眼裡,這有點類似於二十一世紀熱門帖子到處被轉載的情形,既不專業也不正規。

他把自己的構想簡單的與石祭酒說了幾句。那石大人聽到要動用數十工匠、上百監生,而且要有規律的定期印製並在京城傳送,憑著直覺也感覺不是小事。便謹慎道:“此事奏過朝廷後,再行處理。”

“若事事都奏請處置,那還能做成什麼?那還要你我何用?”李佑不以為然道:“大明律裡沒有禁止的事情,當然就可以去做!敢問大明律可否有禁止辦報的條款?”

石祭酒仍道:“無論如何,畢竟茲體事大,不能不小心。”

李佑斷然下了決定:“人力都是現成的,此外並不需動用國庫一分銀,又不曾違法犯禁,何須上奏?本官之意已決,這個月做好準備,下個月開始印刷發報!”

石祭酒思忖片刻,這李佑與他互不統屬,誰也沒辦法用權力壓服對方,但李佑的舉措對國子監很可能有好處,至少是有益的嘗試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