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宴結束後,自個一家子進王宮才過去二個時辰啊,他可是朱常洵的左臂右膀,很多事都需要處理怎麼會有空閒呢?
“嘿嘿,少爺,王宮有老管家在,事都交待了,也就沒我什麼事了。”
王建義搐了一下嘴角,訕訕回了一聲。朱由崧算是明白了,這傢伙被福王身邊的老太監給奪權了,也難怪他會跑出來。
“那就一起吧!”
朱由崧也沒多話,四人向延著察院街向右側方向行去,只要行進到街道的盡頭轉個彎就可繞過了府文廟,前邊就是洛陽的養濟院,因此離王宮也不遠,朱由崧就不想再坐轎。
養濟院也就是後世的福利院,收容孤寡老人、幼子殘童以及活不過去的難民。
歷史上最早的養老院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了雛形,當時還是奴隸社會。據《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這裡提到的“序”與“學”,就是夏殷時代養老的最初機構,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
到了唐代出現了“悲田院”,設在長安,是專門收養貧窮沒有依靠的老年乞丐。這時才算正式形成養老院制度,由佛教寺院負責具體管理。
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有東福田院和西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養老的福田院正式脫離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給銀兩。
元朝於公元1271年下令,各路(相當於目前的地級市)要設立濟眾院,收養鰥寡孤獨、殘疾不能自養的老人,供給一定糧食和柴薪,當眾發放,不得貪佔。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詔令各府縣設立養老院。
據《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至八十者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
也就是說貧民沒錢買地葬身,國家給地。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
《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鬥,歲給甲字型檔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
從上述可以看出來,這時的收養待遇還是不錯的,因此明朝時期在大街上是看不到叫化子和流浪漢的,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
不過也總有那麼多人喜歡佔私利,由於可以白吃白喝、甚至死了也可白葬,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懶著不走,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因此也有了一句“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具是貪入矣。”
無論如何看,朱由崧都感覺現在的福利制度比起後世來也沒什麼兩樣。
朱由崧想要了解現在民眾的生存狀態也只要去養濟院,那裡大多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員。
察院街非常乾淨,每天都有府衙招費的專門人員進行清掃。臨近午後一時,府文廟的秀才們開始上課了,一路上眾多秀才頭戴、成群結隊,笑吟有聲,亦有商販來來往往。
不過這條街大多賣的是書籍方案、筆墨紙硯,商販也就叫賣些零食,也沒什麼好看的。
朱由崧掃了兩眼就失去了興趣,腳步也不竟自加快了微許。
現在小冰河時期,冬天是越來越冷,反過來人們就會感覺夏天好像比起往年要熱得多,事實上溫度在逐年降底,而且天乾物燥,雨下得越來越少。
朱由崧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今天早上九點時,船隊到了洛陽,進城門口時,遠遠的,他好像看到了難民。不過當時有官員在場,且也有府兵守衛,也定然是要驅逐,具體情況如何,他也就不勝明瞭。
這事兒,他一直放在心裡沒同任何人講,表面上還是一副恬淡,其實內心已然焦慮。
事實上,表面上的盛世繁華,世態卻是越來越嚴重,很多達官顯貴、士族商賈要麼只顧自己殊榮享樂、鑽贏利益,要麼渾然不覺以為天下安穩。
葉勝和莊木頭二人走在身側,左右顧測,對於洛陽一切皆為好奇。朱由崧淡淡的瞥了一眼,心想恐怕他們倆也認為社會安定哩。
又看了眼王建義,發現這個三角眼秀才居然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王秀才看什麼呢?”
“呃,少爺,下人只是在想您是不是又要做好事了。”
王建義目光閃了閃一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