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儒學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想要動其根基,非常的困難,一旦動了,會激起漫天風波,很可能要受滅頂之災,連皇帝也不能免。
但皇帝陛下想的很長遠,如今還只是蜀人,將來大秦囊括四海,那個時候,儒學更加興盛的中原士子,以及南人士子加入進來,還要發生多少次科舉案才會停歇?
南人所學精微,非是北人可比,是不是那個時候,大秦的朝堂之上,都成了南人的天下?
南人向來柔弱,佔了朝堂要害,大秦又會是怎麼一個光景?
這些心事,皇帝陛下不會給什麼人去說,但念頭一起,便有些壓不住,總會在這個上面轉上一轉。
科舉案在皇帝陛下看來,更像是一個機會,藉此可以做些事情,但該怎麼做,卻又拿不準,皇帝陛下的苦惱在於,朝堂上可以商量的人,多數都是聖人門生,跟他們商議這個,結果不問可知。
而其他的一些人,都是些將領,根本問不出什麼主意來。
即便是大將軍趙石,皇帝陛下也沒抱什麼希望,因為大將軍趙石,也在讀書習字,看樣子也是想搏個文武全才的名聲,當然,現在看來並不算成功。
每一想到這個,皇帝陛下便有些想笑,就趙柱國那個身板,一看就是個武夫,還讀什麼書,習什麼字啊,老老實實當你的大將軍多好,附庸風雅的,沒的讓那些讀書人笑話。
當然,這只是皇帝陛下偶爾自娛自樂而已,更有著些幸災樂禍的情緒在裡面……
皇帝陛下著眼全域性,想的很深很遠,想到深處,連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實際上,他所面臨的問題,每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曾經想到過,他們的做法不一而足,卻都最終做出了自認為最有利的決定。
就像前秦始皇帝統一了度量衡,使書同文行同軌,就像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像隋唐開科取士,就像後來的八股文章,錦衣衛等等等等。
其實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鞏固政權,開一代之局面。
而這種種手段,針對的其實都是一個群體,那就是讀書人。
顯然,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有著同樣的困擾,也有著同樣的野心,至於有沒有同樣的魄力,又會做出什麼,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而今晚,成武皇帝陛下不再想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朝廷政事,他只想為自己能在後宮待的舒服些努努力。
畢竟年根到了,大將軍獻捷,據說帶回了許多西夏宮廷的女人,是不是要補入皇宮,還要跟皇后商量一下……
(今年過年有些晚,所以讓皇帝陛下先過個好年。)(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論罪
如今的慈安宮,多出了兩處偏殿,住著的是幾位景帝妃嬪。
在宮內,皇帝陛下不喜先帝舊人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長安之亂那一晚,宮內流的血並不少,不但先帝寵妃曲貴妃死於非命,還有兩位和曲貴妃親近的妃子吊死在自己居住。
之後陸續有宮人亡於那一場變亂,這裡面有景帝近侍,有宮中各處總管,人數著實不少,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宮內老人,在宮中有著不小的權力,這些人倒下,連累的人也就不是一個兩個。
景帝妃嬪們都被唬的不輕,那時還有傳言曰,皇帝陛下有意讓她們殉葬於先皇。
比起當年景興皇帝陛下登基,梳理內院的手段來,當今皇帝陛下卻要凌厲乾脆的多,有些人莫名其妙間就丟了性命,也讓宮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戰戰兢兢,唯恐惹禍上身,這其中,先皇妃嬪們,更是如此。
要知道,先皇駕崩的太過突然,對外皆言是被曲妃刺死於勤政殿上,但宮人們哪裡會信這個,都覺著先皇死的蹊蹺,多數是當今陛下……但這樣的事情,誰也沒膽子宣之於口就是……
接著當今陛下毫不猶豫的處死了自己的弟弟,接著又送幼弟去西山守陵,一應手段,讓宮中貴人們都意識到,當今陛下的心腸之冷酷堅硬。
可以說,直到當今陛下正式登基稱帝,後宮換了主人,宮中的風波也沒停下來。景帝舊人們。心驚膽戰。惶恐無日。
最終,還是太皇太后娘娘開了口,宮中才漸漸平靜了下來。
之後,來慈安宮這裡請安的人越來越多,太皇太后不勝其煩,遂命人在慈安宮旁邊,起了兩座偏殿,請剩下的幾位先皇舊人中最為尊貴的妃嬪來這裡居住散心。
於是。這裡漸漸也就成為一些自覺處境不妙,又能在宮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