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崛起於漠北,連塔塔爾人也已賓服於蒙古鐵騎之下,那位傳說中少年坎坷,靠著八匹馬起家,如今已經坐擁漠北半壁江山的成吉思汗,之後會將彎刀揮向哪裡,真的是不好說
想到這裡,他不由回想彷如英雄末路的完顏和尚,尚自支撐著病體,將他尋來說的那一番話
“一敗再敗,軍心士氣已不可用,不能再打了”
“議和之事,勢在必行,若能說動陛下,存壯士斷腕之心,可將河東付與秦人,以大同換西夏稱臣,我則退守東北,以待來日”
“秦人,西夏,世仇也,兩國如今虛與委蛇,共抗於我,一旦首尾相接,間隙必生,兩虎相爭,我守各處狹道,進退自如,坐山觀虎,以收漁人之利”
“而後休養生息,專心於東北蒙古諸部,得之,可為臂膀,除之,可清心腹之患”
“西夏小國,國內不靖,人心不齊,非是秦人敵手,之後必敗,窮途末路之時,定央我大金出兵救援,到得那時,攻守之勢,又易,兵鋒何指,陛下一言決之”
一字一言,錐心泣血,若照此行之心潮澎湃,但卻只為嘴角添了一分苦笑出來,腹有良謀,卻又如何?
河東,太原,大同,皆祖宗基業,就這麼輕輕放下?別說陛下,朝中群臣哪個會甘心?誰又敢堂而皇之的提出來?
一旦話說出口,必成眾矢之的,人頭落地事鞋還要遺臭萬年,他自問是沒這個勇氣的,於是,他在完顏和尚眼中看到了失望,不甘以及瞭然,之後完顏和尚的身體好像整個垮了下來,他走的時候,那位以前彷如鐵打一般的女真漢子已經是病骨支離,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死了也好,待罪之身,一生英名,盡數化為流水,像他那樣的豪傑,若是身體尚可,也只會說一句,可惜不能歿於戰陣吧?
想到此處,獨吉思忠眼圈微紅,更有幾許愧疚在心中閃過,兩人相交幾十年,雖說一文一武,卻能相交莫逆,不為別的,只為兩人都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而今想來,還是自己差了一籌,心懷之中藏了私念,不然
但這又能怪得了誰呢?天下間事,本就如此,多少事有利於國,卻也不得行之,為何?只為天下人皆懷私念罷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身敗名裂,還能得到什麼?為國計,為天下計,當留有用之軀,以待來日
他的心慢慢平靜了下來,既然議和之事已定,接下來要琢磨的,就是議和條款了,既然不能捨了太原大同,那便一定要秦人退兵,可秦人和周人雖一樣是漢人,打的交道卻少,能如周人般便是打了勝仗,也如打了敗仗般的可以隨意欺辱嗎?
而此次議和正使也不是他獨吉思忠,而是旁邊宅子裡的完顏錄真,像許多女真貴戚一樣,一個暴躁而又愚蠢的傢伙,份屬三王子一派,隨著陛下登位日久,朝中儲位之爭也在逐漸顯露苗頭
而女真人的政爭,與南邊漢人不同的很,激烈而又兇險,一個不慎,便是滅門之禍,也只有這些不怎麼聰明,卻偏偏野心極大的傢伙還敢參與其中,像獨吉思忠這樣的人,自然是敬而遠之的了
還好的是,這完顏錄真雖自大慣了,又與其他在盛京呆久了的廢物們一般,絲毫不將漢人放在眼裡,但這次來,卻定是得了囑咐,大事小情都不敢瞞著他,雖說是正使,卻只掛個虛名罷了,決議之權還在他的身上,不然的話,他對此次合議到底能議成什麼涅,可就一點底都沒了
不過,可不能再這麼下去了,此次與秦人打交道,和議是一回事,他想看的,還是秦人的國勢到底到了什麼樣的地步,真的就能如戰陣之上般萬眾一心?是否有機可乘?再有就是要看民心氣運,也許,回去之後,要到南京,與那位坐鎮南京的秦人叛將交一交心了
不過想來,也不用再等多少時日了,不管怎麼拖延,秦人朝廷終歸不會無動於衷才對,來人也就在這幾日了吧?也許已經到了,到了消那位秦人的大將軍犯一下糊塗,幹出些蠢事出來此人領兵之能實在可怖可畏,若能借機除了,可就是邀天之幸了,可惜,往日疏忽,未能在秦人朝廷上結下些善緣,不然的話,現如今到是可以好好利用一番才對
“王大人可是已經有了計較?”
燈火明暗,就像如今段德段文芳的心情,這些時日,百轉千回之間,諸般對策縈繞在他的心頭,卻沒一條能讓人滿意的,思來想去,入樞密院任職還是少了些底氣,但金人使節的到來,卻堪堪阻住了最終的一步
他心裡明白,議和是個苦差事,名聲也不算好,但只要辦成了,結果符了上意,即便有些罵名,得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