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上你家夫君我?讓你這樣吃的少的來領兵就是最好?”夫妻兩個笑語相答,不由都笑了起來······
!
第九卷 旌旗漫卷 不須誇第七百五十九章 烽火
正文
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五十九章烽火
大秦咸寧七年七月,河洛為秦軍所踮,秦周之爭也到了最激烈的時候,後周重新啟用前樞密使李成謀為將,總領各路兵馬,出虎牢妾,與秦軍折匯,王纓兩部戰於嵩山北麓,偃師,鞏縣一帶,嶽東雷率荊襄人馬,與江善部戰於汝州,並令其子嶽挺率荊襄水軍出瞿塘峽口,攻夔州。
大秦夔州守將清明伯趙方率臨江鎮軍迎之,設鐵索橫於江上,另派水軍遊弋於外,並設烽火臺於兩岸渡口灘頭,三萬步軍人馬枕戈待旦,備以馳援,以堂堂正正之師,讓後周水軍無機可乘。
七月末,大將張承,郭猛率一萬西北延州鎮軍以及八千殿前司禁軍精銳到洛陽,大將軍張培賢立命兩人率兵援江善部。
兩人兵到汝州,嶽東雷不驚反喜,屢屢示敵以弱,帶秦軍援兵到時,虛設旌旗於大營,連夜撤兵回襄城。
江善,張承商議一番,留郭猛守汝州,兩人帶兵出汝州,沿北汝河直撲襄城,此時嶽東雷卻以大軍四萬餘佈於魯山北麓,嚴陣以待,另以精銳六千人伏於龍興北二十里,待秦軍漫野而來,與秦軍戰於龍興。
廝殺數日,兩軍皆有損傷,江善,張承見周兵士氣旺盛,無有半點頹勢,心中起疑,欲趁夜退兵回汝州。
嶽東雷早已有備,趁秦軍退兵,軍陣混亂之際,伏兵大起,嶽東雷更親率人馬猛攻秦軍中軍,秦軍驟遭突襲,大亂。
所幸江善兩人所率人馬皆乃軍中精銳,久經戰陣,稍亂之後,便能結陣自守,戰至天明,秦軍死傷慘重,江善兩人不得不率軍徐徐退後,兩人更輪番率兵斷後,周兵趁勢掩殺,三日間,大小十數戰,秦軍根本立足不住,只能不斷退後再退後,一路之上,廝殺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鮮血,屍體,幾十裡的路途,秦軍和周軍皆都拼盡全力,死傷在領兵將領眼中,已經成為了單純的數字,就好像兩頭紅了眼的蠻牛,不停的碰撞,不停的殺戮,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詮釋著武勇和榮耀。
讓佔據了優勢的周兵無奈的是,與遼人,金人,西夏人較量了百餘年的秦川軍旅,即便失敗,也好像永遠不會崩潰。他們設下一道道防線,奮不顧身的攔截鋪天蓋地而來的周人大軍,只為了能給大軍主力以喘息之機,沒有人投降,沒有人逃跑,他們等著猩紅的眼睛,拖著疲憊的身軀,即使全軍覆沒,在沒有軍令的情形之下,便是最普通的兵卒,也不會退後半步,最令人恐怖的是,即便是被衝散,你也絕不會看到落單的秦軍士卒,他們或三五成群,或成百上千,聚在領兵將官的身邊,或徐徐退後結陣,或拼死反撲,直至戰剩一兵一卒,被蜂擁而來的周兵淹沒在人群當中……讓人望之膽寒……
用鮮血和屍體鋪成的撤兵之路,用人命填埋的進攻之路,對於兩軍來說,這純粹是一場消耗戰,徑敵一千,自損八百,沒有勝利者,最後,連布此戰局的嶽東雷也嘴裡發苦,秦軍之精銳,果然不讓北責之強鄰……
持續數日的攻防廝殺在離汝州十餘里的地方終於卸下了帷幕,郭猛率兵接應,江善兩人本待周軍兵疲之際,合郭猛之軍,一舉破之,奈何嶽東雷怎會給他們這個機會?見最終不能盡殲秦軍,果斷收兵而回,郭猛到時,周軍已經撤軍,沒了影子。
狼藉一身,疲憊欲死的江善,張承兩人面面相覷,只能苦澀一笑,這一戰,真的是敗的不冤,後周嶽東雷,也果然不是那麼好惹的,兩人再無別的心思,與郭猛合兵一處,會汝州修整去了,而之後一經清點傷亡,三個人都是暗暗心驚,六千秦軍勁旅,其中四千人,都永遠留在了路上,其餘兩千人,便是治癒之後,也已不堪征戰了。
這無疑是慘烈的一戰,但經此一戰,嶽東雷雖勝,但在更多的援軍未到之時,也已無力攻取汝州,只能陳兵於襄城與龍興之間,以防秦軍南下了。
與這一戰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另一邊的戰事,折匯,王纓兩人共御李成謀大軍,七月中,李成謀率兵與秦軍戰於密縣,稍戰,秦軍退兵分守登封,侯氏,鞏縣,偃師等處,看似分兵,卻讓周兵不得不一一拔之。
李成謀心憂洛陽之失,遂命副將張瀾取鞏縣,偃師,自己則率大軍主力五萬人攻登封,七月術,張瀾取鞏縣,鞏縣秦軍退往偃師,張瀾聞偃師百姓紛起抗秦,秦軍自顧不暇,大喜之下,揮兵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