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或者其他朝中重臣政見不一,大家政見不合,各施手段,相互爭競,乃朝堂慣有之情形,當庭與皇帝陛下爭辯,更顯直臣風範,許多時候,只要君王稍微賢明,也就不會記恨於臣子,甚或會得到重用,這樣的例子自古以來,屢見不鮮。
但話說回來了,在朝堂上最怕的其實也在於此,一些事情之上,可以爭而辯之,無論成與不成,卻也於自身無多大損傷。
不過怕的就是在一些陛下已經下定心意,並得到了一些重臣的支援的大事之上,一旦受到阻撓,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就像當日景興鼎革。在楊感去位之後。即便是那些在朝中根基深厚的重臣。也沒有人敢於當面阻之,只是在私下裡施些手段罷了。
若他方才所言之事,真如趙石所說……李吉想到自己之前不止一次就此事與同僚論之,當即便出了一身的冷汗。
私下議論也就罷了,之後若再按照慣例,上書言事,中書則聯接友好,藉機攻訐。他這個戶部尚書可能就要做到頭了。
想到這裡,李吉不由抱拳拱手,多少帶著些誠意的再次道:“多謝將軍提醒……”
趙石微微點頭,也不再多說什麼,這個人情,算是賣給李家的,之後與李圃相談,若再有什麼,也就不要怪他不客氣了。
說實話,朝堂上的事情。他並不太熟悉,只是聽的多了。也還能摸到一些脈絡,相比之下,李家這兩位大人,卻都是此中老手,聞絃歌而知雅意的本事,非他能及。
他們吃虧就在於,掌握的資訊並不對等,這就是皇帝寵臣獨有的優勢了,就算是李圃這位同門下平章事,也少有機會和皇帝陛下對坐飲酒,商談軍國大事,皇帝陛下的心腹之言,也許能聽得幾句,但相比趙石,卻還是差的遠了。
皇帝陛下會對趙石推心置腹,不但因為他有著擁立之功,而且,在於十幾年的交情,在於趙石向來對當年的皇后娘娘敬重有加,還在於,趙石當年一直便是太子一系,從來不曾變過。
這樣的際遇,數遍歷朝歷代,不是沒有,但卻只那麼兩三個而已,但有著趙石這樣的才幹功績者,卻可稱得上絕無僅有了。
所以,趙石提兵,北上草原之事,不獨獨李吉一個,朝中也是多有議論,但已得陛下鼎力支援,又有著極為明確的目的,在這個上面做文章,也只能說李吉存心不正,心思也嫌太過急切了些。
可以說,膨脹中的李氏一門,實際上和鄭氏一樣,都在尋找著機會,他們對自身的缺陷之處,都已察覺,對將來,也都有著規劃和謀算。
將來怎麼樣?誰都明白,大秦一統天下的腳步已經邁開,根本不可能停下來,到時中原烽煙四起,長安大族們怎麼可能眼瞅著將軍們在外建功立業,而無動於衷?
相比插手兵部,在朝堂上對軍國大事發出自己的聲音,那麼讓自家子弟投身軍旅,一刀一槍的拼殺出功勳來,則顯得是那麼的艱難。
因為這些世家子弟誰願意到投筆從戎,用性命去換功勞?他們的才幹,他們自小接受的教誨,以及富貴榮華的生活,都決定了,那樣的決心不是輕易能夠定下的。
文武殊途,在這一刻,顯是分外的明瞭……
回到當前,李圃沉吟了片刻,漸漸,臉上帶出了些笑意,相比容易意氣用事的李吉,他更能沉得住氣,膽子比李吉更大,更敢說話。
從來,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便不是一個面團團的老好人,和當年楊感相比,李圃少了幾分文采,或者才幹心胸也都有所不如,但他這人勝在厚重,敢作敢為,這讓其人耿直端方之名,傳於朝野內外。
實際上,對於這樣的情形,他並無多少意外,而他也很高興,趙石能挫一挫這位堂弟的銳氣。
景興鼎革至今,他在朝中政敵漸多,與王家,鄭家之類的大族也都漸行漸遠,即便是在家族之中,威望在遠不如從前了。
以李吉為首的一些人,正在挑戰著他的權威。
但他看的很清楚,大勢如此,沒有了他李圃,也會有另外一個人來行此事,景帝立意鼎革,決心非同一般。
而繼位之成武皇帝,比先帝,還要急進,還要強硬的多,王家因此而煙消雲散,鄭家那裡,下場也未必是好。
當今皇帝陛下是如此的年輕,李家若有何反覆,朝秦暮楚,定然不會落得好去。
當年長安五大世家豪門,另外兩家在先帝一朝,已經漸漸淡出朝野之外,王家滿門抄斬,只剩下了李鄭兩家。
這樣的情勢,多麼的觸目驚心,他又怎能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