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0部分

膽量和氣魄。

實際上,皇帝陛下一直在等著這樣一封摺子,禁軍之整編,勢在必行,這是朝廷上下有志一同的共識。

文臣們對越來越龐大的禁軍體系感到憂心忡忡,各地宣撫使們,對不能殿前司禁軍的雙重管制也有著不滿。

前方將領們,也對不能如臂使指的指揮殿前司禁軍頗有怨言。

即便是殿前司禁軍內部,一些將領對現狀也很不滿意,殿前司禁軍的性質,決定了他們無法跟前方將領一樣,建下太多的功勳。

河中,河東戰事,滅夏之戰,河洛之戰,一系列的戰事,都讓禁軍將領們意識到,一旦到了軍前,殿前司禁軍編制下的軍卒將領,就是後孃養的孩子,爭功爭不過邊軍精銳,連指揮權也不在禁軍手中。

來回奔波,功勳上卻總不如人,禁軍將領們的怨氣也就可想而知了。

景興鼎革造就了殿前司禁軍,卻也給禁軍設下了無法突破的桎梏,其實這也正是景興皇帝為政的特點所在。

而種燧今次上書,進言禁軍整編諸事,頭一個卻非是為了爭取與邊軍相等的地位,而是縮編軍伍之議。

其實,只這一條,就讓皇帝陛下眼睛一亮。

當然,這個說法並不新鮮,許多朝中重臣,都曾在御前提過此事,在中書議事上面,這樣的話題也屢屢被提出來。

但說實話,文臣們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但讓人失望的是,多為老生常談之議,對於軍旅之事,沒有太多認識的他們,根本無法就實務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言。

如此泛泛而談,空中樓閣一般,怎能讓皇帝陛下滿意?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樞密院對此事也是諱莫如深,當然,皇帝陛下理解樞密院臣子們的尷尬之處。

簡練軍伍,觸動的是將軍們的利益,樞密院,兵部的臣子若是冒冒然提出來,不管可行不可行,都將成為眾矢之的,風險極大。

如今種燧能自動上書,實是忠心可嘉,但也可以說是樞密院,兵部重臣們終於達成了共識而已。

皇帝陛下立馬想到了出城的趙大將軍,嘴角不由抽動了一下,那廝可是越來越聰明瞭。

皇帝陛下可以想象的出來,這封奏摺裡定有趙柱國的意思在裡面,但到底有幾分,就不太好說了。

不過將軍們一旦開口,這條陳上所言諸事,便皆可以說是有的放矢了。

首先,便是關於當年各地團練併入殿前司禁軍之事,這是景興年間的首尾,各州府裁撤團練使衙門,併入殿前司禁軍。

這是景興年間,關於軍事改革的最有力的一條,奠定了殿前司禁軍的地位,同時也消除了地方軍伍職權不一,各級職銜紛亂,很難統一指揮的弊端。

但留下的隱患,也一直存在到今日。

併入殿前司禁軍的團練兵卒,還是閒時耕作,戰時成軍的那一套,半耕半農,與伕役無異,除了指揮系統便捷了一些之外,其他並無多大的改觀。

種燧建議,將這些兵卒,徹底裁撤下來,歸於地方,以省民力物力。

這對於殿前司禁軍來說,就剝離了好大一塊,來上了狠狠一刀……

(唉,又到了這麼晚,也沒法說了,阿草擠出來的時間明顯不夠用,而且,軍事改革,阿草還有慢慢的想一想,總是快不起來,大家將就一些吧,呵呵。)(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章聖心

當然,縮編軍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千頭萬緒,稍一不慎,就可能釀成兵變,尤其是在如今用兵天下之時,縮編殿前司禁軍這樣龐大的一個軍事集團,需要的不僅僅是魄力,還需要諸多的手段相輔。

這也註定一封奏摺是不成的,還需要將種燧召入宮中,詳細問對一番。

而奏摺中所言,也多為勸說之詞,表明此事其中之利弊,以表明自己的忠心和決心,是正經的上書言事的風格。

之後,條陳中所說的就是另外一個關節了,淺白些,便是關於殿前司禁軍指揮權的歸屬問題……

在這件事上,種燧毫不諱言的說出……

當年之所以出現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這樣的一個衙門,其實是因為西夏攻掠日急,西北鎮軍處境艱難,所以,便從各地團練中,抽調精銳成軍,作為鎮軍最有力的補充而存在的……

鎮軍所成防線一旦被西夏人突破,殿前司禁軍便可就此駐防,收拾殘局,作為中堅力量,聯合各地團練使,抵禦敵軍的進攻。

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