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駁斥,只會讓旁人看笑話,因為之後的博弈,也許才是重點。
而且,張承所言,並非那麼空洞,顯然是深思熟慮過的。
他的著眼點,放在了軍隊的後勤輜重事上。
幾句過後,他的矛頭便直指匠作監,甚至可以說是工部。
因為他覺得,大秦軍器製作,已經落後於後周,南唐兩國,風刀出現之前,大秦還在沿用唐式的橫刀。
在弓箭以及很多軍器上,根本無法做到推陳出新,不管是與金人,還是北方草原胡,甚或是西夏人交戰,都無法體現出大秦軍械的領先之處,而最新的武器革新,卻多數來自國武監,所以,他認為,匠作監以及工部人等,有尸位素餐之嫌。
不如將工部匠作監劃到國武監轄下。
此言一出,不光種燧,即便是其他人,都在暗自撇了撇嘴,**裸的買好啊……
不過,趙石到不意外,這本就是張承入樞密院任職以來,一直的主張,也和他商量過。
從這一點上看,他任職樞密使確實要比種燧合適。
光就趙石個人而言,他也覺得,張承的眼界要寬上一些,而且務實,之前不曾顯露,只是因為攤子太大,他一個樞密副使根本無法掌控。
現在,人家成了樞密使,正可以大展拳腳了。
張承這番長篇大論,,能給他帶來什麼,顯而易見,會讓他在樞密院很快樹立起權威,當然,這還得是順利的情形之下。
不過之後會怎樣,還要看做的如何,有些事說的再好,落到實處的時候,卻都變了模樣,誰知道呢。
(七月了,求點保底月票,月票榜也合併了,沒什麼機會,就是讓資料好看點。)(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討饒
張承口乾舌燥的坐了下來,可惜,沒人給他送上香茶,殿內的值守太監,都已經縮到了角落裡,唯恐弄出一點聲響來。
皇帝陛下滿意的點著頭,吩咐張承之後將條陳整理一番,再送上來。
之後,皇帝才招了招手,示意李之問上前。
沒有過多的言語,一番自薦之後,眾人的目光在趙石身上掃過。
估計心裡都在想著,啊,原來又是晉國公門下。
也沒容他們再多尋思,這邊皇帝陛下已經命太監將兩個摺子發下到周仿以及張承手裡。
兩個人翻開一看,目光都凝了凝。
皇帝陛下又發了話,“此乃李之問所上靖胡之策,言之有物,不可多得,朕甚許之,諸位回去中書,樞密院,可細覽之,有何異議,再來奏上。”
“朕有意晉李之問為鴻臚寺卿正,詔中書議之……”
這一下,終於有人忍不住了,待皇帝陛下說完,參知政事呂軒當即起身奏道:“臣請陛下,鴻臚寺卿定幾品?”
皇帝陛下收攏笑容,道:“鴻臚寺當與大理寺,光祿寺同。”
呂軒揚眉笑道:“那就是四品文職了,陛下,如此說來,微臣便不敢苟同,如此驟升高位,倖進之臣無疑,而鴻臚寺為何?掌中外禮儀事也,稍有疏忽,便有辱國體,挑起戰端,此人方入長安,便託如此重任,陛下以國事為戲乎?”
殿內本來就很安靜,但這個時候。卻更顯出幾分詭異的靜謐。
當面斥責君上。這樣的戲碼。可不多見,尤其是在成武一朝至今,還沒有哪個敢如此做。
多數人都在心裡暗道了一句,呂軒果然名不虛傳,此人任職秦川北路布政使時,便以剛直聞名,今入中書任參知政事,兼掌大理寺事。卻還是這般剛直敢言,著實令人欽佩。
皇帝陛下並未大怒,臉上還露出些笑意,“哦?愛卿說的好像也不無道理,只是人才難得……眾卿何不看過這靖胡之策,再議其職位?”
一拳打在棉花裡,呂軒立馬滯了滯。
不過以七品武職,而晉四品高位,再有才幹能為,也說不通。而且,還是出自大將軍趙石門下……
不過不等他再說什麼。那邊兒李之問已經噗通一聲跪倒在地,“臣請陛下收回成命,臣得聖恩期許,已是羞愧無地,若憑此驟晉高位,但有所失,實與古之佞臣無異不說,若有傷陛下識人之明,臣萬死不能贖其罪也。”
皇帝陛下明顯露出了猶疑之色,目光若有若無的落在趙石身上。
而趙石一看,心中微惱,你這裝模作作樣的給誰看呢,這事若是他來開口,一下就能成為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