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用過於苛責官員有多貪婪,換句不好聽的話,兩邊都不是好東西,狼狽為奸是早晚的事情。
本來,朝廷正處於動盪漸息之時,如今又起大案,對朝廷來說,並不是好事。
但若是案子出在光祿寺這樣的衙門,卻又兩說。
這地方,皇親國戚扎堆,皇帝陛下樂見其成,就算沒這個案子,他也正打算尋他們麻煩呢……
至於朝臣,很多人更是歡欣鼓舞,打下來一隻兩隻皇親國戚……嗯,很不錯的事情嘛,可以搞一搞。
上下隱隱有了共識,於是,大秦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貪腐案,就此誕生。
戶部很快就接管了光祿寺的各個職責,皇商們滯留京師待查,混亂之處,也很快被戶部聯合兵部刑部彈壓了下去。
京師又熱鬧了起來,這回,杏林盛會不再是新鮮名詞,而光祿寺三個字成了重點。
出人意料的是,首先遭了厄運的不是下面的小官兒,更非是那些戰戰兢兢的皇商。
第一個壞了事兒的卻是“年輕有為”,堪堪就要接任光祿寺卿正的光祿寺少卿劉景堯劉大人……(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大案(二)
權勢地位越來越是穩固的晉國公趙石從來不以寬容聞名於世。
所以,光祿寺少卿劉大人是整整提防了兩年,從蜀商張某在金州暴斃,一直到如今成武七年冬,劉大人從來沒有放鬆過心裡那根弦兒。
在光祿寺任事,更是兢兢業業,謹小慎微,這到也有好處,因為勤勉而又謹慎,很得上官賞識,很快,光祿寺卿的位置,就開始向他招手了。
劉大人有點躊躇滿志,兩年過去,那邊並無什麼太大的動靜,看來當年的事情,沒尋到他的頭上,到了張某那裡,也就斷了。
要不然,以晉國公趙柱國的權勢,想讓他直接罷官不太容易,但給他找點麻煩,應該是輕而易舉。
要不怎麼說呢,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那邊沒動靜,他即日也將高升,雖然不能轉任六部要職,有點遺憾,但怎麼說,也算是一步邁進了朝廷大員的行列,就是權責有點小罷了,品級上到了,但和外朝重臣們相比,光祿寺明顯不夠看。
這麼一來,劉大人又動了心思,照樣對準的還是公主府。
因為晉國公府那邊實在不好下手,朝野內外,現在多為趙柱國一黨,讓他有點無從著手之餘,也有點心寒膽顫。
而公主府那裡不一樣,光祿寺是幹什麼的?
皇家的事情,許多都要光祿寺來辦,公主府無疑算是皇家一員,用點手段,就能沾上公主府的邊兒。
不用說這手段有多隱秘。也不用提這手段有多陰狠。
最終的結果就是。把劉大人自己陷進去了。
這一次的報復……沒錯。在劉景堯自己想來,就是報復,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報復來的這麼快,而且這麼的不留餘地。
從蜀商張某那裡,牽涉到光祿寺不說,還沒等他緩過神兒來,京師這邊的出了事兒。
有京師劉府總管。劉景堯最信任的人之一,到長安府衙出首,一棒子就把劉大人砸倒在地。
從劉府中搜出貢品雖然不多,價值最高的就是一些極品茶團,如果劉景堯親自在那裡,一定能認得出來,那是他派人送到公主府的東西,卻是在自家被搜了出來。
人證物證都在,根本無法抵賴。
私吞皇供,只這一條。就夠劉大人掉腦袋了,而且。從蜀商張某那邊,刑部還給劉大人設了案卷。
貪瀆之事,大秦不是沒有,但來到光祿寺少卿這樣的品級上,還是大秦開國以來頭一遭……
和科舉案差不多,這次貪瀆案也是突然爆發,事先好像沒有一點徵兆。
和科舉案更像的其實是,兩案發作,都有著必然的原因,過後想想,好像又都是順理成章。
不說科舉案,就說這次貪瀆案。
大秦來到成武七年的關卡上,一系列動盪頻出不止。
許多聰明人便都開始反思,為什麼會發生這許多故事,又為什麼會是在這個時節出現。
然後,便是豁然開朗。
隨著疆域的擴充套件,政事上的繁雜已然非是當年可比。
大秦從景興年間開始變法,一直到成五年間,還在繼續。
這不光是說兩任君王都雄心勃勃,有志於天下等等,而且,此時看來,更像是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