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凝視藍色星球——戚發韌序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過。

1969年7月21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81年4月21日,世界第一架太空梭——美國“哥倫比亞”號發射成功;1986年2月20日,蘇聯“和平”號空間站進入執行軌道……。

這些歷史上的輝煌篇章,寄託了多少人類對宇宙的憧憬與暢想。而掙脫地球,飛向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這一切都離不開航天科技特別是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

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命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吸引力,把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充套件到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載人航天器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和太空梭三類,其中載人空間站又稱軌道站或航天站,可供多名宇航員居住和工作。《太空漂流記》一書中提到的“和平”號是人類建造的最早的空間站,至今已在軌飛行14年了。它總共完成了24個國際性科研計劃,進行了1700多項科學試驗,先後有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100多名宇航員在“和平”號上工作過。“和平”號最初設計壽命其實只有5年,現已老態龍鍾了,但它為人類空間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載人航天技術集航天科技高、精、尖之大成,是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高技術之一,如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目前,在載人航天技術領域,美國與俄羅斯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宇航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誌著我國已經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打破了美國與俄羅斯一統天下的載人航天格局。經過若干艘無人飛船的試驗以後,在可以預測的最近幾年,中國的宇航員也必定能走出地球,進入太空,實現我們的夢想。

《太空漂流記》一書是美國宇航員傑瑞·M·利寧傑的自傳,敘述了他成長,接受訓練,在“和平”號與俄羅斯宇航員並肩作戰,最後順利返回地球的過程。該書完整地記述了宇宙探索史中一次最危險的使命,講述了一個人類以自身的極限來迎戰危險並且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取得勝利的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書中尤為感人之處不僅僅是作者身處險境時的機智沉著,更多的是他在徹底孤立的情況下表現出的豁達樂觀,對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心,以及他對親人的不渝深情。因此,這不是一本嚴格拘謹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部生動而略帶幽默的人生指南,教會人們如何迎接挑戰,如何熱愛生活。在這個意義上,它對中國讀者,尤其是以前很少接觸航天知識的青少年朋友會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航天工程研製的工作者,我非常願意向讀者推薦這本優秀讀物。

作者為神舟號宇宙飛船總設計師,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神舟號宇宙飛船總指揮。

2000年12月20日

來自宇宙的微笑——肖名鑫序

當我讀完《太空漂流記》時,使我想起了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書中譯成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離開地球這個人類文明產生的搖籃,在無限的太空環繞地球飛行的日子。從此,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這以後,人類便開始頻繁地在太空留下身影,在讓我們產生無限遐思的月球上留下堅實的腳印。本書主人翁傑瑞·M·利寧傑14歲時,從電視上看到美國航天員(書中譯成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布茲·阿爾德林將一面美國國旗插在寧靜的月面上時說道,“我下定決心,終有一天我也要成為一名航天員,像那兩名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一樣,我也要變得不平凡。”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8月,37歲的利寧傑終於成為了一名航天員。成為到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候選人。經過嚴格地訓練,“有小孩的航天員也離隊了。人們是否真的期望年輕的人能夠在幾乎兩年時間裡過一種與世隔絕的快樂生活並且只講俄語一門語言?最後,坦白地說,有些軍隊航天員軍官們沒有興趣與先前冷戰時期的對手們進行合作。”而利寧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