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戈爾巴喬夫認為這隻能加劇混亂。另外,兩德統一程序在兩德領導人的推動下,沒有停止不前。1990年7月1日,西德馬克取代東德馬克開始成為*德國正式貨幣。東西馬克的統一為兩德統一邁出了關鍵一步。同日,*德國人民議院頒佈決議,《關於國有財產私有化和改組的法律》(即《託管法》)正式生效。緊接著,兩德政府討論了兩德統一的條約,條約規定了*德國加入聯邦德國的條款。
在當時情勢急劇變化的過程中,美國總統老布什決定大力支援德國統一,而地位虛弱、對西方抱有幻想的戈爾巴喬夫放棄了反對德國統一的立場,英法兩國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阻力。兩德統一的外部問題,主要是統一後德國的集團歸屬問題和未來德國的邊界問題。1990年9月24日,*德國宣佈退出華約組織,接受聯邦國防軍的整編,統一後的德國屬北約成員國。1990年9月12日,“2+4”莫斯科外長會議簽署了《關於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以國際法形式最終確定了未來德國的邊界。11月14日德國與波蘭正式簽署了邊界條約,確立了奧德河—尼斯河為德波國界。至此,兩德統一的外部問題全部解決。
第三章 德國有形與無形——柏林牆倒塌的前後(4)
徐:有資料說,柏林牆倒塌後,東柏林的群眾興奮地狂呼著湧向柏林牆,而旁邊的警察、官員無動於衷。*德國的百姓不認同*德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德國統一社會黨在發展社會主義方面有什麼失誤?
梅:失誤很多。主要是經濟沒搞好,而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東部經濟沒有搞好,有經濟體制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東德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個經濟體制也不是真正由東德領導人自主能夠決定的,他不得不聽命於蘇聯,沒有自主權,不可能根據本國的情況來決定自己的經濟政策。譬如:20世紀50年代初,東德想任命一個部長,還必須經過莫斯科批准。東德所有部級以上高階幹部,部隊的高階將領都要到莫斯科黨校裡去培訓,在這個級別以下的幹部才在本國黨校裡培養,本國黨校也要按照蘇聯的模式來搞,所以說完全是按照蘇聯那一套。蘇聯經濟體制越來越僵化,東德也是一樣。從經濟管理的角度上來看,東德的計劃經濟,僵化到難以想象的地步。比如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多少,都是有定額的,超過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不是按市場要求生產。
僵化的經濟體制,加上西方國家的封鎖,致使*德國國內常常發生物品短缺,需要的東西買不到。譬如,東德老百姓吃不到香蕉,我們每次舉辦招待會,*德國客人一到宴會上先拿香蕉,因為當時在東德香蕉太寶貴了,難得看到香蕉,香蕉是從西方進口的,東德根本不生產。凡是西方來的東西,在東德來說完全是稀有的。當時蘇聯封鎖了西柏林,由於西柏林在東德境內,是個孤島,所以美國就從西德到西柏林架起空中橋樑,空中走廊每天運輸大量的東西到西柏林,支援西柏林的老百姓,而聯邦德國所在的西部地區靠著西方,與其他西歐國家連成一片,並推行市場經濟,經濟發展較快,商品供應也充足,這就與*德國形成了鮮明對比,日積月累,老百姓心裡嚮往西德的生活水平,對東德自然是不滿意的。
再就是,蘇聯戰後要求東德戰爭賠款,東德賠不起了,蘇聯就派人到東德地區拆卸機械裝置,蘇聯因為戰爭破壞很需要這些東西。1953年我去東德留學的時候就發現很多鐵路被切斷,鐵軌沒了,原來這些鐵軌運到蘇聯去了。所有這些對東德的發展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統一社會黨雖然也推行了一些改革,但始終把計劃經濟體制等同於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在改革遇到困難時,不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帶領人民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新路,而是走回頭路。昂納克在20世紀70年代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西德比試高低,但由於勞動生產率低下,經濟搞不上去,導致財政困難,債臺高築,力不從心。最終,國內經濟危機頻繁爆發,廣大人民生活困苦,特別是與西德比較越來越相形見絀,人們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在西德誘惑下紛紛出走,背棄了德國統一社會黨。
徐:談到柏林牆,我記得昂納克在《我的經歷》一書中曾寫到:“難道我們能夠坐視別人利用開放的邊界,在一場無可比擬的經濟戰中把我們共和國吸乾嗎?難道我們能坐視西方在歐洲的心臟地區製造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戰爭動員和戰爭歇斯底里的升級嗎?當柏林西區成為冷戰的橋頭堡,並且肆無忌憚地幹著‘擾亂活動’時,我們能坐視不管嗎?如果由於我們無所作為而縱容了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