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承銷商之外,還設立了一家協調行,rothschild(羅斯柴爾德),這家歐洲老牌投行在全球金融圈根深蒂固,適當的分一些好處,對於風行股票在發行時的全球認購自然大有裨益。
同時,作為獨立股權諮詢公司,羅斯柴爾德並不參與承銷,但是以獨立顧問身份為風行提供建議,擔任風行和承銷行的中間人,他們豐富的金融經驗也可以幫助風行與承銷商進行博弈……
雙方的第一次博弈就出現在詢價前的第一次初始定價時。
一般而言,投行在給上市公司定價時最基本的一個問題:是為了給資產估值還是定價?如果是為了協助完成交易,保證ipo順利進行,那麼所有該做的就是確保不出現重大落差和失敗。為了得到一家公司ipo的確切價格,大致有5個重要步驟:
一、使用定價指標和同類公司來估計投資者大致會為股票支付多少價格:這些定價指標形式多樣,包括利潤、包括帳面價值、營業收入以及其他公開上市的同類公司。
這個過程顯然會有主觀判斷在其中,選擇何種指標,與哪些公司相比較,如何控制差異等等。
比如,使用哪個估值方式(市盈率、市淨率,ev / ebitda,ev /銷售額或ev /投資資本)?選擇哪些同類公司(盛大、百度、線上廣告,線上零售,線上服務、網路遊戲等所有網路公司)?如何計算行業平均值(簡單平均值、中位數、總合價值)?
對於風行的估值,投行都傾向於:基於連續的12個月資料,採用市盈率估值方法,額外增加了現金,減少了債務來獲得估值。
二、測量需求:投行透過估計潛在投資者願意為股票支付多少,測量需求來確定價格。如果投資者對於某個價格反應強烈,就提高價格,反應平平就會降低價格。
按照風行如今在資本市場的熱度,投資者對風行股票的歡迎度很高,就可以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礎上,適當的提高價格。
三、製造“寵兒”:投行們熱衷的可不是得到合適的股價,而是偏離的價格。定價合適的ipo是,開盤日股票上升10…15%,減輕投行承購的責任,迅速地回報核心客戶(願意按照開盤價認購),同時,為媒體制造轟動話題,為發行者留有價格上漲的空間以便後續發行。這方面需要的是ir的能力,進行宣傳和營銷。
四、估值理論模型:投行們似乎認為他們必須把定價用一種估值理論模型來包裝,也就是說,讓他們給出的定價看起來像是固有估值的結果。於是,就有了dcf(discounted cash flow現金流量折現方法),輸入的資料總是扭曲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更改,直到獲得想要的數字(根據前3步獲得)。
設計該環節也是為了避免法律處罰,因為法庭似乎也認為此過程的合法清查也需要dcf估值。
五、再評估需求:儘管認為路演是為了幫助發行公司及其投行向投資者宣傳銷售,資訊是雙向傳播的。投資者的觀點和反應能夠幫助投行重新定價開盤區間,直到上市看盤日,最終價格才會被確定,給投行留下了足夠多的時間反覆調整。
說白了,這一場定價遊戲,核心還是來自評估投資者情緒和對股價的期待趨勢。
風行2006年度的盈利為48億人民幣(6。15億美元),2007年一季度的盈利達到了16億人民幣(2億美元),如果按照紐交所平均的市盈率20倍來計算,風行的估值不過160億美元,即使進行一些權數的增加,估值也在200億…250億左右。如果按照發行1億ads(1股/ads)計算,投行給出的每股初始發行價為48美元。
但這個價格,林風並不認同!
要知道,前世時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時,市盈率可是達到了80倍!
在風行現在受到全球投資者追捧的情況下,依然以常規的市盈率去估算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風行的負債率極低,現金流和現金儲備又非常充裕。
要知道,即使不上市,現在風行的估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了!
所以林風堅持認為,風行的初始定價不應該低於40倍的市盈率,也就是估值320億美元,這個價格才是比較合理的發行價格。
但投行則認為這個價格偏高了,這樣的話每股發行價將達到80美元,很少有公司在這麼高的價格上發行!
雙方爭執不下,林風態度非常堅決。
到最後,他甚至提出瞭如果低於這個價格,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