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非一下鄉就能如此,國家又怎麼能做出切實的允諾呢?

榜樣的力量(2)

辦法也是有的,其中最高明的一招,就是樹立活的榜樣,也就是知識青年的先進典型。他們也有過苦惱,有過失落,這使其他青年易於與他們認同,但他們奮鬥了,成功了,他們得到讚揚,得到榮譽,得到了當時青年所最羨慕的東西:“他們在平常的日子裡辛勤地勞動著,可是今年她們突然像長上了一對翅膀,一下子飛到北京去見毛主席。她們原來也不過是小學畢業生,但卻享受了許多大學生也享受不到的光榮,這真是鵬程萬里了。”《既不開夜車,也不放鬆學習,許多學生作好升學就業兩種準備》,《河南日報》,1957年###日。國家透過這些榜樣告訴青年們,向他們學習吧,你也會得到他們得到的這一切的。

當年的回鄉知青大多承認,他們正是懷著對家鄉美好前景的期待,抱定向這些先進青年學習的決心,回到農村去的。

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已經十分遙遠了,這些曾讓一代青年熱血沸騰的榜樣,如今還有誰記得起他們的名字呢?

讓我們在這裡列舉幾個典型吧。

徐建春。她是中國知識青年中的第一個明星。

在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週年由電視臺播放的錄影中,有個一群青年將毛澤東擁在中間的鏡頭,其中有個穿花格布襖的女青年,為毛澤東點燃了一根香菸,她就是徐建春。僅僅這個鏡頭,就足夠讓當年的青年羨慕和嚮往了。

徐建春本是山東省掖縣過西區後呂村的農家女,1951年於後呂村完小畢業。她也做過繼續讀書的夢,但家庭困難,缺乏勞動力,母親不允許她升學,她只好回鄉幫助家裡勞動。當時村裡正在組織互助組,她和村裡四戶人家組成一個組,由她擔任組長,時年僅有17歲。不得不離開書本和校園,一度令她思想十分苦悶,但她是個要強的人:“不願叫人家說我無能,就賭一口氣,下最大的勁領導積極生產,但每逢遇到不好解決的困難,又想出去。”在這期間,她也曾報考過公安學校,並且考取,但在互助組組員們的挽留和黨、團組織的勸說之下,她下決心放棄了這個機會,從此安心農村,不再動搖。

當地婦女沒有下田耕地的習慣,她帶頭向老農學習,掌握了耕、耬、鋤等生產技術。麥收時勞動力不夠,她發動婦女下地生產,並把老年婦女組織起來成立農忙託兒所,她利用自己能夠識字、讀報的優勢,帶領組員學習書報上的豐產知識,對互助組實行###管理、分工負責,將小小的互助組搞得井井有條,自願入組的人越來越多。她的情況很快就被當地黨和政府發現和重視,並進行了大力宣傳。

1952年10月,在她回鄉不到兩年的時候,《山東青年》率先以《前年她是個女學生,現在成了模範的互助組組長——模範團員徐建春訪問記》為題,介紹了她回鄉和擔任互助組長的經過。她在青年團山東省第一屆代表大會上受到獎勵,成為青年團山東省委員會的候補委員,還參加了北京國慶節的觀禮,第二年又參加第三屆志願軍慰問團到朝鮮訪問。

當國家動員家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回鄉務農的宣傳達到高潮的時候,徐建春作為響應這一號召的生動範例,被推向了全國。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報》轉載山東《大眾日報》的文章《徐建春——農村知識青年的好榜樣》,這是黨報為全國知識青年正式樹立起的第一個先進典型,從此在全國掀起了向徐建春學習的熱潮。

榜樣的力量(3)

20世紀50年代的青年是單純的,他們把徐建春當成自己的夥伴,短短几個月,全國青年就給她寫了2000多封信,他們有的向她傾訴對回鄉務農一事的苦惱和疑慮:“為啥叫我們往下坡溜去參加農業生產呢?難道叫我們做一輩子沒出息的農婦嗎?”遼西省新民縣杏樹坨子完小10名女學生給徐建春的信,《中國青年報》,1954年4月13日。但更多的人是表示他們從中獲得了力量和鼓舞:“我們要像你一樣在農業戰線上立功”。浙江省蕭山縣振庭鄉12名高小畢業生給徐建春的信,《中國青年報》,1954年4月13日。他們想的是,徐建春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

徐建春後來入了黨,從互助組長到初級社、高階社社長,又成為全國最年輕的人民公社女社長之一。她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是全國人大代表,共青團中央委員。她成為知識青年在農村可以“大有作為”的最有力的例證。如今,在歷經各次政治風波之後,她仍然是山東省省一級的領導幹部。據筆者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