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上帝看來倒也樸實簡單,但在當時確實非常時尚的生活,那時候計程車人以入仕為己任,往往心無旁騖,皓首玄經,人們對這種競進的方式習以為常,反倒是那種耕讀的生活卻屬另類。另類的生活雖異於常理卻惹人羨慕,因此襄陽的大小隱士全都效仿龐德公先生,躬耕隴畝,讀書為樂。
年輕的諸葛亮先生也不例外。耕田乃是自食其力的一種要求,糧食未必見得豐收,但豐歉都能自給自足,不用求諸外人;讀書就是精神層面上的需求了,古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對於諸葛亮先生這樣胸懷大志的隱士來說,讀書是獲取知識增長見識的唯一途徑,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蟲工木橋◇BOOK。◇歡◇迎訪◇問◇
第74節:龐德公,決不當官(5)
龐德公先生舉辦的沙龍遐邇聞名,許多襄陽的青年才俊都慕名而來。
沙龍上有龐德公先生親釀的美酒,四時的瓜果新蔬;還有豐富的藏書,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諸多方面,這多虧了龐老先生曾經不顧一切的砍伐山竹;沙龍還有幾個常任的主持人和管理員,即司馬徽先生,崔州平先生,徐庶先生和龐統先生,都是襄陽當地的賢隱之士。沙龍的性質偏向於政治和軍事,評論時勢和臧否軍閥乃是沙龍的題中之義;由於沙龍會員都是識見高人一等的俊傑,故沙龍本身無異於一個含金量很高的時事研究院。
諸葛亮先生苦於無人引薦而不能加入沙龍,因此時常埋怨自己時運不濟。這一天,他正在山岡上平地,就是用鐵耙將大塊土坷垃擊碎以便春來耕種,遠遠望見一個偉岸的身影朝山上走來,氣質風采絕非一般庸常之人。那人走到切近向諸葛亮先生討杯水酒以解焦渴,諸葛亮先生欲結交此人,便大獻殷勤。三杯水酒下肚,兩人便攀談起來。結果雙方俱都談吐高雅,見識不凡,彼此甚為欽慕。
讀者上帝不知,來者非是別人,正是沙龍的重要成員和組織者之一的徐庶先生。
要說只能說諸葛亮先生的運氣好,正在眼巴巴的盼著加入沙龍呢,老天爺便乖乖送徐庶先生來他的一畝三分地討水喝,不可不謂之天意如此。徐庶先生被諸葛亮先生的談吐舉止所吸引,認為諸葛亮之才超出自己若干倍,他倘若不被沙龍接受,沙龍也便不用再辦下去了。
在徐庶先生的引薦下,諸葛亮先生如願以償的加入沙龍。沙龍的生活使諸葛亮先生受益匪淺,不僅能見到當時社會的頂尖人物(這些隱居的人大都是學術上的權威或是經天緯地的奇才),關鍵是能從這些人身上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諸葛亮先生彷彿掉進了知識漩渦,想不增長才幹都不可能。
諸葛亮先生在沙龍混得日益和洽,尤其是得到了主人龐德公先生的賞識。參加過兩次沙龍以後,龐德公先生便說諸葛亮孺子可教。
大概第一次參加的時候,諸葛亮先生有些拘謹,未能引起龐德公先生的矚目;第二次的時候情形大為改觀,諸葛亮先生的言辭引起全場陣陣的喝彩之聲,那種妨礙交流的隔膜感和陌生感隨之煙消雲散,龐德公先生也自然而然的發現了這塊尚未精雕細琢的美玉。
龐德公先生對諸葛亮小夥子的表現非常滿意,認為他可繼承自己的衣缽。
以諸葛亮先生的聰明程度(連眼睫毛都是空的),他看出龐德公先生有收自己為徒的意思,不等別人走過場,自己便倒身下拜,當即向龐德公先生表達了崇敬之意,並希望能成為他的弟子。
龐德公先生實打實,並沒有道貌岸然的推說自己學識不夠恐誤人子弟之類的屁話,當著眾沙龍成員的面,舉行了簡單的拜師儀式,自此龐德公先生和諸葛亮先生便有了師徒名分,諸葛亮先生有幸能夠繼承龐德公先生淵博的學問,為後來的出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先生拜師這件事轟動了整個襄陽。能拜到龐德公先生的門下,對於許多人來說是難以企及的夢想,但諸葛亮先生卻實現了,正印證了那句話,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除了師徒之外,兩家還做成了親戚,龐德公先生的兒子龐山民先生娶諸葛亮的姐姐為妻,成了諸葛亮先生的姐夫。這樣一來,師徒加親戚,龐德公先生傾囊而授,諸葛亮先生虛心而學,幾個寒暑過去,諸葛亮先生的造詣,不僅要高出初到襄陽時許多,而且還要超出其他沙龍成員一大截,位為翹楚。
日後,徐庶先生被曹操用書信誆到曹營,臨行之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諸葛亮的才能高他十倍,看來並非虛言妄指,乃是心悅誠服有啥說啥。
龐德公先生收得高徒,心中自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