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土壤汙染防治只能在區域性地區和較小範圍內開展。四是認識不到位。有相當部分的幹部群眾和企業界對土壤汙染的嚴重性和危害程度缺乏認識。一些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肆意汙染土壤。部分地方政府對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重視不夠、監管不力,致使土壤汙染日趨嚴重。

由於土壤汙染具有累積性、滯後性、不可逆性的特點,治理難度大、成本高、週期長,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將是長期性的。土壤汙染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損害群眾利益的重要因素。

固體廢物汙染

我國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較低。2006年,城市垃圾清運量億噸,垃圾填埋場二次汙染普遍,全國47個環保重點城市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及地下水汙染物超標率分別達71%和89%。對七個垃圾焚燒廠的二噁英進行抽樣監測,其中四家超標。二噁英具有強致癌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內分泌毒性。

2006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億噸,排放量為1302萬噸,綜合利用率為。危險廢物年產生量在1100多萬噸,處置和利用量保持在2/3。沒有安全處置的工業危險廢物產生的廢氣、滲濾液、淋溶水成為重要汙染源,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電子垃圾產生的高峰期已經來臨。預計每年需要報廢電冰箱400萬臺,電視機500萬臺。電視、電腦、手機、音響等產品,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例如,製造一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50%以上對人體有害。美國處理一噸電子廢物的成本是400美元,而運到發展中國家處理只需40美元,美國回收的電子廢物的80%被運到亞洲,其中一些非法流入廣東、福建沿海。我國電子廢棄物的回收主體依然是個體戶,無序回收導致的無序利用局面未有實質性改變,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企業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在儲存、運輸、拆解過程中缺乏必要的二次汙染防治措施,存在汙染隱患。如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依然存在上千戶分散拆解利用電子廢棄物的家庭作坊。與此同時,高水平的電子廢棄物利用設施屈指可數,僅有的設施還面臨“無米下鍋”的局面,經營困難。如上海某投資上億元人民幣的電子廢棄物處置利用廠,設計年處理能力10000噸。但投產半年來,處理量不過200多噸。

新問題不斷產生

從2007年5月29日開始,江蘇無錫市城區的大批居民家中自來水突然發生變化並有難聞的氣味,無法正常飲用,起因是該市飲用水水源地遭受到嚴重的藍藻汙染。為應對太湖藍藻暴發造成的供水危機,無錫市政府隨後採取藥劑除味、拆堰調水、調運乾淨水等措施,但仍不能解決無水飲用的“困局”。直到6月1日20時,從無錫市太湖藍藻應急指揮部傳出訊息,藍藻技術處理經實驗後取得決定性進展,無錫市民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喝上清潔的自來水。事件引起媒體關注,網上討論竟高達14萬多條。

太湖藍藻危機剛剛落定,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又發現,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現大範圍藍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現明顯的藍藻資訊。經估算,前者範圍約800平方公里,後者範圍約280平方公里。兩湖藍藻的再度大面積暴發,是否預示著為環境汙染付出慘重代價的時候到了?

“江蘇省太湖暴發藍藻汙染”、“安徽省巢湖發現藍藻汙染”、“雲南省滇池傳出藍藻汙染”。太湖、巢湖、滇池先後出現藍藻暴發,水質受到汙染,無錫市民飲用水緊張,甚至出現純淨水被搶購一空的瘋狂局面。

太湖汙染至今,小治理而大惡化。儘管如此,大的環保轉機仍然難以期待。無錫水危機映照之下的太湖,在持續汙染的失聲狀態中走到盡頭,以一次城市水荒向惡性發展攤牌。這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生機。但無論如何,中國環境問題的呈現方式與重視方式,都已經嚴重倒置。現在預言太湖的否極泰來,還為時過早。因為危機仍未解除,諸多表態仍似當下的言不由衷,待輿論冷卻,危機度過,方知太湖安否。

統計顯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水汙染事件到2007年6月30日,中國共發生126起水汙染事故,平均四五天便發生一起。每年群眾因為環境汙染而上訪的次數也快速增長。從生態角度來說,中國的環保到了最緊要的關頭並非危言聳聽!

txt小說上傳分享

發展趨勢不樂觀(1)

近十年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並且處於多種環境問題並存的環境轉型期,它對生態系統、人體健康、經濟發展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