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4部分

政才是最合乎的手段。

軍部作為太平軍的總參謀部,不涉民政事,和軍事有關的兵官則歸軍部提領,負責軍中將校任免,功績查敘、軍械軍餉、糧草輜重重。六官的禮官做為一個和軍政、民政都不怎麼相干的官職,周士相暫時沒想到如何安排那位前崇禎朝禮部主事郭老大人,便叫他先掛個名,領份俸祿,有關禮儀事便找來問問,無事便由他去。

張安、宋英所建的軍情司也在秘密擴大,既不由軍帥府的民部管,也不由軍部管,而是周士相自己直管。

周士相允張安打造情報網的同時,可暗中從軍中、民間挑選招募人手加以訓練,組建軍情司的行動隊伍,該力量性質類似錦衣衛,是周士相手中除鐵人衛外另一支可隨時調動的秘密力量,人員大概在400人左右。

六官委任後,周士相下令各府縣除大力屯墾外,還要大力加強養殖業,多養牲畜,如豬、羊、雞鴨等。此事由民部的農墾、漁牧二司大力進行,各府縣務必重視並加大投入。民部定期派員考核,地方官員表現優秀者當予以嘉獎並提拔。

甘蔗也是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將甘蔗提煉出砂糖,再作為商品販賣給澳門的西洋人,利潤也很高。周士相叫香山縣選一兩鄉著手進行規模種植,對種植戶先行給予補貼。此外,廣東百姓只會用煎熬海水來製造食鹽,因此鹽的品質很差。周士相為了改良製程而引進淋滷曬鹽法,命先在鹽田附近挖水溝,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鹽土,再將從鹽土提煉出的鹽滷,拿去結晶池經過日曬得到一顆顆的鹽粒,以此提升鹽的品質。

鹽鐵一直是封建王朝專營,周士相也不例外,命布政使司下設鹽巡司,專門負責鹽場及查緝私鹽任務。

周士相又納宋襄公議,於廣州設立廣東大學堂,為全廣東最高學府,各府、州、縣設立府學、州學、縣學,還要求各鄉、村也設小學,方便子弟入學受教育。為了減輕入學兒童家長負擔,鼓勵他們送子入學,周士相特地規定,凡是子女入學者,其家可免田賦四成。

宋襄公又以布政使司名義規定治下各府縣兒童必須七歲入小學,課以布政使司編錄課本。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童子。州(縣)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省,省試取中,准入廣東大學堂,學制三年,學成再入兵備講習所一年,仍按月月課。三年取中試者,文補六官、布政使司、各府縣內都事,武補隊正、衛尉、安軍中使,擢用升轉。

此策即是科舉制,只不過將科舉八股取士稍作更改,命學子習由布政司編定,軍帥府審定課本,內中多是經世治民務實之識,八股文章僅佔兩成。廣東大學堂和兵備講習所作為太平軍的文、武最高學校,不僅承擔學子教習任務,為太平軍輸送軍政人才,更是給予全廣東士子讀書人的一條出仕之路。(未完待續。)

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家不生 全村做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漢人千年以來只遵循一條出人頭地之路,那便是走科舉之道。有明以來,“文貴武賤”思想越發深入人心,以致於考秀才,當舉人,中進士再做官成了漢人百姓唯一望子成龍的途徑。富人家的子弟還好些,真是走不了科舉之路也另有謀生手段,而窮人家的孩子想出人頭地,只能是讀書考科舉,要不然只能和父母一樣繼續貧窮下去。

每一個家境貧寒的讀書人背後都有一段難以言說的血淚,省吃儉用的父母、含辛茹苦的寡母。。。

科舉給了漢人讀書人晉身之階,改變命運的機會。若讀書人沒有入仕晉身之階,結果便是對前途絕望,從而造朝廷的反(如黃巢、洪秀全等),或轉投異族圖謀心中抱負(如張元、范文程、寧完我等)

清廷入關之前,便有大量漢奸文人為其出謀畫策,入關當年,范文程便上疏多爾袞請立開大清科舉,並將科舉取士定為大清國策,以此籠攏漢族士紳,讓他們轉而自己放棄明朝,從而效忠大清。

多爾袞深以為然,欣然採納,順治三年即在京會試舉人,此舉令得北中國迅速安定下來。大量本不甘當亡國奴的讀書人在發現清朝不僅不是不重視儒家聖教的異族王朝,反而和明朝一樣給予他們晉身做官機會,於是,在聖人聖教大旗下,大量讀書人重新拿起書本埋頭於滿清朝廷的科舉考試之中。那刻,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在新政權立足,而不是想著我是漢人,這朝廷卻是胡人。

此後,清軍南下每攻一省,哪怕只佔幾府,都會在局面稍稍安定之後舉行科舉,且大開恩試,以此穩定地方人心,減輕佔領區士紳反抗。廣東這邊若不是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