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這些硬通貨到澳門去採購軍械。
算上這次收穫。太平軍的藏金已有3000多兩,銀子也有四五萬兩之多,其他銅錢無法計數。只能得出大概七八百斤的數量。
和從前在清軍那繳獲的金銀一樣,周士相見到的金銀細軟上很多都是沾滿血跡的。
……。。。
大戰之後的新會城外很是平靜,只有那還在燃燒的軍帳和充鼻而來的血腥味與遍地都是的屍體在告訴世人,這裡剛剛發生一場大戰,這裡剛剛是一片屠宰場,這裡剛剛有無數鮮活的生命逝去。
因為屍體太多,太平軍和水師都無法大面積焚燒屍體,否則那屍焦味就足以讓人難以在新會城中呆上半刻。周士相和陳奇策商量後,雙方各自派人處置屍體。周士相讓人將太平軍戰死將士的屍體集中到清軍挖掘出的壕溝裡就地掩埋。清兵的屍體則是胡亂堆在一起,剝去身上衣物,搜盡所有能用的東西后便拖到江邊丟棄,任由屍體順江而下,最終成為譚江中魚蝦的食物。
大約有4000多名民夫青壯得已生還,對於這些都餓得營養不良,走路搖晃的可憐人,周士相有心想要將他們納入太平軍,作為日後兵員和生產勞力的補充,但考慮陳奇策是不是也動這個心思,因此沒有擅自截下這些民夫,而是詢問了替陳奇策處置事務的胡德玉意見。
果然,水師那邊早打這些民夫青壯的主意了,聽周士相說也想要這些民夫,胡德玉立即露出為難的神色,他道水師即將接管新會,正需補充兵員以防清軍再次進攻,因而這些民夫青壯是水師兵員的最好補充,畢竟這些民夫在清軍營中幾個月,且有一定的組織,比尋常百姓要強上許多。再者水師若不收他們,這會就是放他們走,這些人多半也沒法活著回到家鄉。
胡德玉的理由很充分,不過周士相也不能就此罷手,經過幾番商談後,周士相和胡德玉終是約定這些民夫青壯兩家各一半。
民夫的事情好處理,不過是糧食的事情,投降的清軍可就不那麼好處置了。太平軍俘虜的清兵有一千多人,水師那邊俘虜得更多,足有近三千人。如此多的俘虜,不是太平軍和水師能吃下的。
胡德玉的意見很明確,這些清軍有漢軍旗兵,有綠營兵,但無一不是雙手沾滿大明百姓鮮血的劊子手,放了他們轉眼還會拿起武器和明軍為敵,留下他們又不放心,索性全趕到江中淹死,一了百了。
這個意見讓周士相很是心驚。
。。。。。。。
求訂閱(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一章 俘虜
周士相不願將清軍俘虜全部處死,但以太平軍一家之力又無法吃下這麼多俘虜,畢竟大戰之後的太平軍只剩千餘人,一下吸納四千人的清軍降兵,主次完全顛倒,這可是會要了太平軍命的。
胡德玉提出盡誅降兵,也讓周士相對這個外表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前臺山知縣刮目相看,暗自佩服這位縣尊大人端的好膽量,好殺心,這事換作同樣是讀書人出身的宋襄公便辦不到。如此人物,倒也不能小瞧了。
降兵肯定是不能盡殺的,周士相無法接受胡德玉這種完全浪費人力資源的建議。他找到陳奇策和吳遠,將他的意思說了。周士相認為這些降兵雖然都是助紂為虐、背棄祖宗的王八蛋,但畢竟他們也是漢人,旗兵也好,營兵也好,在滿州人眼裡還是漢人,因此對他們可以同滿州人區別對待,畢竟這麼多上陣殺過人的降兵對太平軍、對水師都是有利用之處的,憑白全殺了實在是太過浪費。
陳奇策反覆思量之後,認同了周士相的意見,吳遠也覺得殺人並不是最好的處置辦法,但如此數量之多的降兵到底如何處置也是個麻煩事。眼下明軍有挾大勝之勢壓著,降兵們一時半會還不敢輕舉妄動,可時日要是久了,難免他們不會鬧出什麼事來。再說,兩軍的糧食也不多,總不能就這樣養著他們吧。
吳遠問周士相有什麼法子,周士相建議和分派民夫一樣,降兵仍由兩家共同瓜分。但在瓜分之前,須由降兵自己誅殺他們中間的軍官,這樣就可以除掉那些心裡還向著清軍的死硬分子。然後將旗兵和營兵分散打亂補充進兩家軍隊。
太平軍中本就有漢軍旗降兵和綠營兵投附,又有過如何整頓改變降兵的經驗,吸納一兩千降兵,雖說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但周士相自信可以解決,就算有些小的麻煩,也斷不會影響大局。水師這邊如果一時之間無法接受這麼多清軍降兵加入,大可以將他們當作夫子使用。這降兵人數再多,關在新會城中或是放在船上,手中沒有兵器又無人領頭,難不成還真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