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夜幕繞經海南島之南,逃往香港暫時躲避。(27)

1932年7月8日,陳策簽字宣佈向中央投降,交出所部軍艦和海南島。按此約定,停泊在香港深水泊錨地的“福安”,以及在海南島的“海瑞”等艦應由南京政府海軍統編,廣東省長陳濟棠以“鉅艦難得”為由,堅決要求“福安”等留用於廣東。幾經磋商,所有原第四艦隊軍艦仍舊保留在廣東。

坐穩了南天王寶座的陳濟棠,從平息陳策叛變開始,傾全力擴充廣東的海空軍力量。海軍方面,除東北海軍叛逃而至的“海圻”、“海琛”、“肇和”三艦使得廣東海軍實力迅速膨脹外,陳濟棠還先後購買和建造了“海周”、“福遊”以及MTB魚雷艇等艦艇,當時艦齡已近四十年的“福安”艦在廣東的重要性日益降低。

關於此後“福安”的命運,國內外著作以往多采擇臺灣“中國軍艦博物館”網站的一則說法,即該艦於1938年在廣東遭日軍飛機轟炸沉沒。(28)然而經過仔細查對史料,這段出處不詳的敘述並不屬實,“福安”艦的歸宿其實與她的姊妹艦“通濟”艦驚人相似。

1932年削平陳策叛亂後,“福安”等艦歸入廣東省江防司令部名下管理。後來隨著新艦的增多,尤其是1936年廣東當局以10萬港幣從香港的英國渣甸輪船公司購得一艘4000噸級的貨船,改製為“永福”號運輸艦後,艦況已經極差的“福安”便因失去用途,而被裁列為廢艦。(29)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為了防止日軍艦艇由珠江三角洲的虎門、橫門、蕉門、磨刀門、虎跳門、崖門等海灣口侵入,上溯內地,廣東省江防司令部開始佈置海口防禦。鑑於所轄軍艦“數量固少,戰鬥力亦復微弱,不能全靠之以防阻敵艦侵入”,而庫所存的水雷“均系舊品,能使用者不及百一”,於是決定採取沉船封江的方式堵塞海口。8月間,包括“福安”在內的12艘老舊廢艦分別在虎門、大刀沙、橫門、崖門堵塞線等地自沉殉國。一個月後,廣東海軍的“肇和”、“海周”艦便在由這些曾經的戰友用生命構築的防線旁,展開了抗戰時代中國海軍與日寇進行的首次艦艇海戰。(30)

後 記

根據民國海軍檔案記載,比“福安”晚一個月殉國的“通濟”艦,在自沉時全艦所有武備都沒有被拆除,顯得十分蹊蹺。其原因可能是接獲自沉命令時事發突然,根本沒有來得及進行拆卸處理。“通濟”沉沒後,艦上官兵因此未被組成炮隊,而是分解到其他各艦作戰,多有在抗戰中英勇殉國者。

進入人民共和國時代,江陰阻塞線沉船在“大躍進”運動中被大部徹底打撈拆解。1962年2月上海打撈工程局工程隊開始著手打撈“通濟”艦,因艦內積淤過多無法直接起吊,在經歷了漫長的清淤工作後,於5月起撈出水,拆解鍊鋼,但未見到有任何關於撈獲、儲存艦上標誌性物品的記錄。(31)

又過了四十多年,“通濟”艦的故鄉福州馬尾興起船政文化建設熱潮,也就在這時,馬尾區和船政文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經過費心尋訪,竟在山東青島市一位私人藏家的藏品中發現了“通濟”艦的標誌物人力舵輪。又經過兩年多的反覆商洽,這件中國近代海軍搖籃艦的遺物終於進入船政文化博物館展覽,重新又回到了世人的目光中。目睹鄭重陳列在展廳內的“老通濟”遺骨,一些曾在這艘軍艦上渡過海上生命中最初歲月的老海軍們唏噓不已。

【註釋】

(1)《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頁。

(2)《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35…436頁。

(3)《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頁。

(4)《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頁。

(5)《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36頁。

(6)本資料綜合參考了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醇王府檔案中“通濟”艦的資料,以及《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頁的記載。遇有資料記載不一處,採用醇王府檔案。

(7)本資料綜合參考了右列材料:《國家圖書館藏民國軍事檔案文獻初編》6,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571頁。《船政奏議彙編點校輯》,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