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關羽。十幾天後,魏諷看準這個時機謀反。在於禁臭名遠揚的同時,關羽卻“威鎮華夏”。曹操曾經考慮遷都避其鋒芒,惹不起,總能躲得起吧!
于禁投降,把七軍作為大禮送給關羽,直接導致于禁的替補徐晃增援樊城時無兵可遣,只好臨時抓了一些壯丁湊數,根本不敢和關羽直接交鋒。這場“不是戰鬥”的戰鬥,使得曹仁最終放棄樊城,東吳佔有了荊州,曹魏徹底失去了對東吳的攻勢地位,被迫和孫權講和,此後幾十年裡,雙方處於相持階段。
曹魏那邊的人都在罵:于禁這個混蛋,千古罪人啊!
是“水淹七軍”又不是“于禁淹七軍”,罵于禁這個混蛋玩意兒幹什麼呢?
曹哥很生氣,後果不嚴重———
羅貫中筆下,關羽是三國超級巨無霸,並且這個巨無霸還精通修辭。羅貫中杜撰了一個叫“罾(魚網)口川”,讓于禁和龐德在這裡紮營,然後讓關羽說:“魚入罾口,豈能久乎?”于禁是“魚”,龐德是“螃”,二人自投“罾口川”,自絕於關羽張開的大網裡。後人倒不像羅貫中一樣認為于禁敗在自己的名字上,而是說于禁不識地利,不知天時,在雨季把軍營安在低窪處。總而言之,于禁是笨蛋一個。
于禁總戎三十年,身經百戰,不知道察天時,問地利,打仗不帶地圖?于禁不知道雨季在低窪處屯兵危險?于禁要救樊城,必須要靠近樊城,而樊城恰恰是建在低窪處。當時城牆被淹沒,只剩幾塊木板的高度了,關羽當時是乘著船攻打樊城的。好端端的一座城,成了水城威尼斯,不開發旅遊,卻讓別人坐船來攻打,還圍了數重,這可算是三國戰場的奇觀了。龐德屯兵在樊城北十里處,洪水到來,也被關羽率船攻打,最後想乘著小船逃到城內,可惜洪水太大,船翻了,弓矢落在了水裡,被關羽像捕魚一樣把他逮著了。坐船才能回城,可見洪水之大,也可見城的地勢之低。所以,不能因為于禁把兵安在低窪處就說他是兵法低能兒,相反,“明知窪有水,偏向窪裡行”,這恰恰是于禁嚴守曹操命令的表現。于禁七軍乃是主力,其屯兵之處首先要考慮的是扼守關羽登陸攻樊必經之所,正掠其鋒,而不能把躲避洪水放在第一位。把七軍駐紮在喜馬拉雅山上安全,可是那樣能還是解圍之師嗎?況且,七軍屯處還是依傍“相對高地”的,不然于禁何以“登高避水”?
這時,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莫非洪水也是關羽的粉絲,只淹于禁不淹關羽?當時關羽處於攻方,地勢由著他選,地利就被他得了。曹仁守城,不可能因為城外或許有座小山可以躲水,就棄城往山上搬家吧,那樣還不如直接棄城北還。于禁帶著七軍,風塵僕僕趕來,好地方都被關羽佔了,他不可能去找裁判要求交換場地吧。很多時候,最大的問題不是選擇什麼,而是能否選擇。
這時,又有人說:人家關羽有船,于禁你不知道提前準備好船?眾所周知,劉備是靠赤壁之戰的水軍發家,曹操是靠三十萬青州軍發家。劉備常年活躍在南方,重視水軍建設,曹操始終未能在南方站住腳,水軍建設幾乎為零。你不可能要求內陸國家阿富汗發展航空母艦吧?當時于禁帶去的是步騎三萬,步兵和騎兵丟下戰馬輜重糧草,十幾個人分成一組,都扛著船,浩浩蕩蕩南征,這靠譜嗎?于禁前去解圍,沒有根據地,更不能臨時造船了。何況,暴雨沒打招呼就來了,于禁不是《三國演義》裡被妖化後的諸葛亮,不能預知天文,“漢水暴溢”(“暴”有“突然”的意思),確實難以防備。在氣象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能保證避免所有的洪災嗎?《三國演義》
第七十四回,于禁笨到連部將何成還不如的地步,何成說關羽在預備戰筏,如果江水氾濫,魏軍就危險了,建議“宜早為計”。可是,何計可為?那時唯一的“計”,就是撤離戰區,離開洪水,也離開樊城,可是那就是臨陣脫逃了。再說,即使是今天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專家,能知道漢水哪一天會“暴溢”?
雖然兵法上說多算勝於少算,算算自己佔據的有利條件多才可以出戰,可是,如果真的這樣算,中國工農紅軍也不用長征,直接被蔣介石收編算了!于禁不是不算,而是沒有多少籌碼可算的。打仗要儘量避免冒險,可沒有一定冒險性的戰役又有多少?打仗若必求十拿九穩,用林彪的話說那叫打“老爺仗”。諸葛亮就是隻願意打“老爺仗”,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不用,才“出師未捷身先死”。
七軍被淹,絕對不是因為于禁是傻瓜蛋,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倒黴蛋。很大程度上,彷彿是因為于禁的帶頭大哥曹操運交華蓋,于禁跟著倒黴。司馬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