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不願出去做官。哪裡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而被稱奇士的呢?這就是許、父⑤所以慷慨;夷、齊⑥所以長嘆的原因。”
司馬徽的話,徹底打擊了龐統的青春期叛逆心理,頓時對司馬徽肅然起敬,在樹下坐直身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出生在小地方,沒有見識。實在如同不敲洪鐘,不擂大鼓,就不知道震耳的音響一樣!”
司馬徽笑了:原來這下子剛才是在“敲”我“擂”我,看看我是怎樣的人啊!
這年輕人,有點意思!司馬徽感嘆道:“德公確實有知人之名,這小夥子配得上鳳雛這個稱號。”
於是,二人一個坐在樹上,一個坐在樹下,交談起來,自晝至夜,不知疲倦。天下之大,誰能讓水鏡先生像猴子一樣在樹上坐半天?
透過桑葉,可見星光。司馬徽爬下樹來,拉起龐統:“鳳雛,吃飯去!”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好奇地指著龐統問這人是誰,司馬徽驕傲地說:“南州士之冠冕,鳳雛是也!”“
聽說了嗎,司馬伯樂發現了一個叫鳳雛的人。
知道了,他還說這個鳳雛是“南州士之冠冕”呢!
一個人,只有在光環下才會被人注意到。司馬徽給龐統罩上了一層光環,龐統“由是漸顯”。
鳳,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亂世紛擾,霸主雲起,劉表,曹操,孫權,劉備——鳳雛的千年梧桐在哪裡?
為什麼是臥龍而不是鳳雛——
中國已經進入肉食者的時代,所有的人分為兩類:狩獵者和被獵者。現實很殘酷,要想不成為別人的口中餐,就要苦練捕食本領。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受寵,但是郭嘉、諸葛亮這樣的謀士更受寵。再勇猛的武將,拍馬殺來,掉進謀士挖的陷阱裡,立馬廢掉。
建安七年(202年),依附劉表的劉備,被派到新野屯兵,直接面對曹操的獵殺。除了應對曹操之外,劉備還想著要在劉表的壓制下突圍。單單憑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這幾個猛將,要想坐穩荊州,走出江南,走向全國,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劉備需要一個運籌帷幄的謀士。
劉備尚且寄人簷下,不能指望有名氣的人來投奔自己,他只得主動去招聘。於是他就近找到了荊州著名的獵頭——司馬徽。
有人勸劉備不要去找司馬徽。司馬徽雖然以看人準而著稱,但同時也是著名的好好先生,在他口裡,就連荊州的蒼蠅蚊子也都是老鷹。每當有人問他某人某事好壞,他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好!好!”司馬徽夫人看不下去了,就批評他說:“人家有所疑,才問你,你哪能一概說好呢!你這樣一概說好,並不符合別人問你的本意呀!”司馬徽對夫人說:“你這樣說,好,好!”可是,以後他還是用“好”來回答人家的諮詢。於是,“好好先生”的說法流傳了開去。
劉備可能也不想找好好先生去,可是,除了司馬徽,他去找誰呢?
見到了司馬徽,劉備列舉了一些人,問這些人誰是可以安定天下的人。劉備看著司馬徽。暗暗祈禱:水鏡先生啊,你可不要逮住誰就說“好”呀!
有時候,祈禱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司馬徽這次走上了好好先生的極端,他對劉備說的那些人,全面否決:“儒生俗士,豈識時務?”
劉備大喜,追問:“識時務者為誰?”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俊傑為誰?”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伏龍、鳳雛為誰?”
“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這番對話,在《三國演義》裡就被鋪陳成了:“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我們看到,年紀輕輕的伏龍、鳳雛,的確尚未嶄露頭角,當時劉備並非大鱷,尚且不知道他們二人。
是龍,就能騰躍九霄;是鳳,就能翔舞。司馬徽是好好先生,是因為沒有看到明主——說了誰是人才,這人也遇不到明主,還不如逮誰都說好呢!現在,司馬徽認為劉備是可以託付一生的明主,就向他隆重推薦諸葛亮和龐統。
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27歲的諸葛亮為劉備獻上了隆中對,走出茅廬。伏龍從南陽茅廬騰空而起,成為劉備最得力的謀士。
按理說,諸葛亮是從琅邪投奔荊州的,無根無底,而龐統在南陽更有人脈,更出名一些。論才智,伏龍和鳳雛,並無資料顯示二者有啥區別。那為什麼劉備選擇的是臥龍而不是鳳雛?
最大的可能是龐統的光環不如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