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把討虜將軍的印綬拿過來,看著站在床前的孫權和孫翊。孫權此刻正抬起袖子抹眼淚,抽抽搭搭的,看到弟弟這麼難過,孫策痛苦得簡直要拿不動印綬了。看到孫策這麼痛苦,張昭心疼了,他真想大步上前,把印綬接過來,幫孫策送到孫翊懷裡啊!可是,張昭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注意到孫策始終看著孫權。
孫策示意孫權上前,把印綬交給他,並說:“率領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你。”
孫策分明讀出了張昭目光裡對孫權的不信任,就對張昭說:“如果仲謀(孫權的字)不能勝任,你便自行取代他。如果你也不能保護江東,那就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當時曹操把持的許都政權,對江東來說,就是在遙遠的西方。緩步西歸,就是說要歸順許都。一貫快言快語的孫策,在交代遺言時卻分外含蓄,他其實是在告訴張昭:孫權扛不住的時候,就由張昭做主,投降曹操,也算是給孫權一條退路。
張昭重重地點了點頭,暗暗記牢了孫策的重託。沒想到的是,他的人生悲劇,在牢記孫策囑託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孫權才十九歲,只懂得在哥哥漸漸變冷的身體前哭泣。他的母親,可憐的吳夫人,江東地位最高的女人,卻幾乎是天下最苦的的女人。少年時失去父母,年輕時失去丈夫,中年時失去兒子,這樣的女人,難道不是天下最苦的嗎?吳夫人就是這樣的女人,孫策的猝然離世,使她一時間不知所措。張昭看著可憐的孤兒寡母,想起孫策重託,責任感油然而生。孫策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孫策長史的名義行文下屬各城,要求中外將校,各司其職,不得輕舉妄動。
知子莫若母,吳夫人也懷疑孫權的能力。在送走了長子孫策後,她發現可依靠的人居然只有來自北方的張昭。她把孫權帶到張昭和一個叫董襲的人面前,問:“江東能安全嗎?”
吳夫人顯然感覺到了江東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就連長江裡的魚都知道了,江東的未來在一個十九歲的年輕人手裡。十九歲的肩膀,能夠扛得起亂世嗎?大家都皺起了眉頭。這時的江東,西有宿敵劉表,北有霸主曹操,內部有此起彼伏的山越暴亂,就連孫家內部也出現了問題。孫權的三叔孫靜的長子孫暠,看著十九歲的堂弟上位,非常不服,於是烏程的軍隊傾巢而出,進攻會稽。那些危機意識超強的人,悄悄地轉投劉表或者曹操。孫策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公然招誘江東人,瓦解孫權的力量,妄圖獨立。十九歲的孫權,能夠保有江東嗎?
“當然能。”董襲說。他的理由是江東在地勢上有山川之固,孫策又恩德在民,孫權繼承基業,大小官員無不效命。但這不是最主要的,董襲指指張昭說:“張昭統管眾事,我和其他人做幫手,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孫權,吳夫人,其他在場的人,聽了董襲的話,無不點頭。是的,只要有張昭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
張昭沒有辜負江東的信任。孫權穿著喪服,還沉浸在悲哀之中,眼角的淚痕還在。按照禮儀規定,孫權這時還在服喪期間,不能主事。但是張昭對他說:“這是哭泣的時候嗎?周公死時,徐戎作亂,他的兒子伯禽不拘‘三年之喪’的周禮,停止哭泣而去征戰。”從這裡可以看出,張昭對《春秋》的確很有研究。孫權停止了哭泣,無比信任地看著張昭,等著他繼續說下去。張昭又說:“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你又怎能如此悲傷,放任匹夫之情呢?”
於是,孫權就像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任憑張昭給他脫掉喪服,換上了戎裝。張昭牽著孫權的手,扶他上馬,與他一同去檢閱軍隊。眾將士見此都安心了,知道孫權可以做自己的新主。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張昭都擁護孫權了,我們這些人還猶豫什麼呢?
當時的天下爭霸格局告訴人們,凡是得罪許都集團的人,沒有不滅亡的。獲得曹操的認同,是江東安全的第一步。張昭立即上表漢室,使孫權獲得了合法地位,而曹操這時在官渡被袁紹纏住,無暇南顧,這時只能安撫江東,於是,十月份曹操就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準其屯吳。
討虜將軍府的長史當然是張昭,這與孫策時期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討逆將軍孫策視張昭亦師亦友,奉他為謀主,但是討虜將軍孫權卻以師傅之禮待他。孫策偶爾稱呼張昭為“張公”,但是孫權提起張昭,則必然稱呼“張公”。
前有孫策臨終囑託,今有孫權無比信任,骨子裡是士人的張昭,更是激發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責任感,這個來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