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部分

李衡帶來了姜維的回覆:堅決支援東吳的偉大軍事行動。諸葛恪很滿意自己的魅力。

可是,讓諸葛恪震驚的是,東吳一方居然都反對北伐,而且是強烈反對,一致強烈反對。

諸大臣認為多次出征,軍隊疲憊,他們聯合起來勸諫諸葛恪,諸葛恪擺擺手:你們懂啥呢。

有一個叫蔣延的哥們不信邪,堅持要與諸葛恪說個明明白白。諸葛恪讓侍衛把他架出去:和這樣的人辯論,顯得自己太沒水平了。

好朋友丹陽太守聶友寫信反對他:“東興堤之戰是敵人自己從遠方前來送死,所以你一下子建立了非常之功。現在應該按兵不動,養精蓄銳,伺機而動。現在不是出兵的時機,你卻聽任自己的心意,我真為你擔心啊。”諸葛恪把信扔到一邊:聶友啊,從此我沒有你這個朋友。

不過,看在昔日友情的份上,他還是給聶友回了一封信:“你懂得自然之理,但是不懂得天下大勢,看完我的信,你就開竅了。”

親家滕胤的勸諫,則更多地為諸葛恪本人著想:“你接受先皇遺願輔佐幼主,在內能安定朝廷,在外能摧垮強敵,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江東百姓的心願是能蒙你恩德得到休養。現在你想在民眾剛剛服完一場大勞役之後,再度興兵出征,民疲力屈,遠主有備。若攻城不克,野戰無獲,那就會喪失前功而招致責備。不如按兵不動,觀隙而動。況且兵者大事,戰事依靠眾人才能成功,如果眾人都反對,你怎麼能安全呢?”

滕胤身份特殊,首先他也是孫權選定的輔政大臣,其次他是駙馬爺(他娶的是孫權叔父孫靜的孫女),更關鍵的是他的女兒是諸葛竦的妻子。滕胤也反對,諸葛恪很失望,他說:“大家都說不可,那是因為不懂分析,心懷苟安,而你也這樣,讓我還能指望誰呢?魏主曹芳愚昧弱小,朝廷政事在權臣家中決定,臣民背離。而今我憑藉國家實力,大勝的威風,無往而不勝啊。”結果,滕胤不但沒能勸阻諸葛恪,反而被他拉進伐魏隊伍裡擔任都下督,成了諸葛恪的助理,白天負責接待,應對採訪、參觀,夜晚審閱文書,有時會通宵不寐。與諸葛恪這樣的人做親家,傷不起啊!

兒子諸葛竦也多次勸諫,諸葛恪總是對他瞪眼:滾一邊去!這時諸葛竦就好害怕,因為他想起了哥哥是怎麼死的。一方面擔心父親不惜犯眾怒而出征,一方面又不敢再進諫,諸葛竦天天提心吊膽。諸葛竦不是諸葛竦,是諸葛竦然。

反對的人太多,諸葛恪無法一一答覆,就寫了一封公開信。一上來,諸葛恪就表明統一天下的決心:“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諸葛恪聯合姜維討伐魏國,他這樣寫難道不怕姜維猜忌嗎?神童就是神童,諸葛恪接下來擺事實,講道理,洋洋灑灑,列舉伐魏之必要性。

荒唐的是,他說司馬懿剛死,其子師年幼弱小而獨自承擔輔政大任,目前正是伐魏的絕佳時機。這一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四十六歲,次子司馬昭四十三歲,諸葛恪僅僅比他們大六歲和九歲,但是他為了給自己找到伐魏的理由,竟然說司馬師與司馬昭“幼弱”。諸葛恪一心賣萌,渾然忘記了事實。

最後,諸葛恪很煽情地搬出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達到甚至超越諸葛亮,是諸葛恪輔政以來的理想。

大家沒有諸葛亮這樣的叔父,更辯論不過神童,知道他鐵了心要伐魏,誰也不敢再勸諫。

史書記載,諸葛恪“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百姓騷動,始失人心”。東吳從來沒有一次性調動過這麼大規模的軍隊。東吳滅亡時,向晉朝遞交的投降清單上,寫著當時舉吳之兵只有二十三萬。諸葛恪北伐時全國軍隊數量可能多一些,但是也不會多很多。當時,除了京城和各州郡必不可少的警備軍,諸葛恪應該把東吳幾乎全部的兵力都拉上了前線。這次伐魏徵兵,牽扯了江東的幾乎每個家庭,即使是官吏家,五口人也會有三個人在服役,父兄在首都,子弟在郡縣,既要繳納“擁軍糧”,又要“參軍光榮”,搞得家裡連個男人都沒有。官吏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諸葛恪這是在拿整個江東去賭,而且,他去賭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會賭。個人價值只有與社會價值統一才有意義,而諸葛恪沉浸在個人表演裡,物我兩忘。以社會為舞臺,以天下為道具,以萬民為群眾演員,以戰爭為場景,諸葛恪啊,你以為你還有賣萌的資格嗎?

不僅是江東,天下人都知道諸葛恪這是捆綁著江東與他玩火自焚。遠在蜀漢,諸葛恪的堂兄,也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收